大陸人在臺灣》點名回答「有」——赴臺就讀的校園文化衝擊

陸生在臺感受校園文化衝擊。(作者提供)

紫薯文化和家聚傳統?鷗趴糖的禁忌?教師節的不同?對學長姐的「無理由」崇拜?缺席報告討論,說打工就是正當藉口?

新學期新氣象,我也不禁想起2016年剛來臺灣時,在校園裡滿滿的新鮮感,在調整習慣與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好奇與衝擊交疊的複雜情緒。

今天來回憶一下幾年前,作爲大學新鮮人與臺灣新鮮人的我,印象深刻的幾點「文化衝擊」。

01 點名回答「有」(右)

第一點發生在課堂上,剛開學老師都會點名認識一下大家嘛,當時班上也有其他的大陸交換生的,我們被點名沒有一致的迴應,喊「到」、「在」、「這裡」的都有,但臺灣學生幾乎是約定俗成、整齊劃一地喊「有!」

這個yo聽起來很像美國人喊「yo man」的那個「yo」,是的,我一開始也是這麼以爲的,這一聲yo,形成了我對臺灣學生「很活潑很青春」的第一印象。

後來我去了解爲啥臺灣學生喊「有」,而不是別的中文字,原來其中有一段意想不到的淵源,是受孫中山爺爺當年「以俄爲師」理念的時代影響。

1923 年秋天,共產國際派遣代表鮑羅廷赴廣東與孫中山商討政事,在此聯俄氛圍下,孫文親手書寫:「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爲師,斷無成就!」

「有」,其實是俄文есть 的翻譯,戰時紅軍士兵有去無回,每場戰役結束後,長官會清點倖存戰力,存活士兵回答:「есть 」,есть 的另一層意義是「存在」,來證明自己還活着。

臺灣中研院文哲所陳相因副研究員常在演講中提到這個例子,藉以說明蘇俄跟臺灣的淵源,引起聽衆對蘇俄文化與文學的興趣。

跟臺灣朋友聊起這事,普遍難以置信,甚至不願相信,國軍不是秉持「抗俄反共」理念嗎,怎麼可能用俄文來喊口號呢?追根溯底,從前蘇俄是黃埔軍校的贊助方,故受蘇俄文化影響亦是情理之中,所以才說,歷史是多麼捉弄人呀。

我們世新口傳系的同學是非常鬧、非常活潑的,常把「有」喊成「yo」、「yoho」等誇張語氣。從莊嚴肅穆甚至有點沉重的「有」,變成現在學生們朝氣蓬勃的「yo!」,也算是歷史變遷、物是人非的一個玩笑吧。

02 回答問題坐着就好

第二點文化衝擊,依然在課堂上,不曉得其他陸生同學怎麼樣,反正我第一次舉手回答問題時,是整個人站起來講話的,結果老師對我說,你可以坐着說也沒關係喔,我發現大家看我的表情也蠻震驚的,我就坐下了。

後來觀察,陸生新同學剛來時基本都不知道臺灣這邊回答問題坐着就好,我的態度是入境隨俗啦。

我個人覺得站着有站的好處,是一種對老師跟同學的尊重,大陸的課堂大,站起來聲音傳得比較遠,自己的態度也會更嚴肅。坐着比較舒服,尤其是世新課桌椅是一體的,要站起來必須要先走出座位,站在旁邊纔可以。(《赴臺就讀的校園文化衝擊》之一)(廖小花/臺師大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