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鑽石人生 珠寶設計師曾鬱雯歷經高壓更璀璨

珠寶設計曾鬱雯認爲,人生也像鑽石,從高溫高壓淬鍊開始,割捨之後留下完美比例,再經過打磨才能發光發亮。(陳怡誠攝)

一顆小小的鑽石,依照標準比例,擁有57個刻面。曾獲蘇富比佳士得邀展的珠寶設計師曾鬱雯認爲,人生也像鑽石,從高溫高壓的淬鍊開始,割捨之後留下完美比例,再經過打磨才能發光發亮。在自傳《57+1的鑽石人生:打磨出自己最好的樣子》中,她回首進入珠寶行業30年,及人生57年的風雨點滴

曾鬱雯畢業臺大歷史系,成爲珠寶設計師源自於前一段婚姻。她比喻前夫好比臺灣馬可波羅,在非洲經商貿易,因對寶石買賣產生興趣,便在臺北東區開了珠寶店,讓她從新嫁娘搖身一變,成爲珠寶店老闆娘

當時,臺灣珠寶店多是販賣工廠出產成品。但有位客人,卻拿自己的舊珠寶上門,請曾鬱雯重新設計。曾跟着國家文藝獎得主樑丹豐習畫的曾鬱雯,發揮舊有基礎,從畫山水畫,轉畫珠寶設計圖,找金工師傅討論細節,就此對珠寶設計領域產生濃厚興趣,結下不解之緣。

雖找到人生志向,但喜愛投資的馬可波羅先生,卻讓家中經濟捉襟見肘,曾鬱雯爲母則剛,忍痛結束12年的婚姻,帶着因珠寶店積欠下的龐大債務,身兼寫稿、演講、主持節目等5份工作,撫養3位女兒成人。一路走來,雖風雨飄搖,卻也打磨出她豐富的人生閱歷。曾以歌詞創作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也是臺灣首位同時獲蘇富比及佳士得拍會會青睞的珠寶設計師。

曾鬱雯表示,鑽石依明亮式切割的最佳比例是57面,一些鑽石的底部中央,卻還有一面尖底刻面,像極象徵每人擁有不同的人生,「每個人的面貌不一樣,也就擁有不一樣的完美。你應該保留自己最完整的一面,認識自己,想像最想要的未來,打磨最完美的樣子。」

回顧踏入珠寶一行30年,曾鬱雯表示,旅行、歷史與文學是她創作珠寶設計作品的最大靈感。如最新的「巴黎系列」,就是她一次次造訪巴黎,收納眼中城市的作品,「最初是因爲看到巴黎聖母院失火的新聞,我想我還可以做點甚麼,將我記憶中的巴黎,用珠寶表現出來。」

於是,「巴黎系列」中的珠寶「流動盛宴」就此誕生,曾鬱雯將巴黎鐵塔線條與聖母院花窗顏色融合,完成這條鮮豔而華美的鑽石墜。

曾鬱雯表示,「流動的盛宴」是全系列中花費時間最多的作品,靈感來自海明威所着的《流動的盛宴》,書中描繪的巴黎深深影響着她,「我認爲,每人的生命也像是一場流動的盛宴,不管你是誰,又在哪裡,都歡迎赴宴。」

「珠寶詩人曾鬱雯十日展」自即日起於採泥藝術展出至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