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回不去了!大企業哀號「碳費獨步全球」 恐自斷筋脈

工業總會、工商協進會、電電公會、三三會等工商團體疾呼,希望政府重新審視碳費議題。(圖/黃威彬、周志龍攝)

最近全臺最重要的工商團體大老們都很忙,電費大漲已「回不去了」,他們將目光放在臺灣「獨步全球的碳費」,不同行業難得「聯合上書」,除了希望不要「自斷筋脈」、還要圍堵從外引入臺灣的劣質「碳泄漏」危機,盼望520前讓準總統賴清德團隊聽見,爭取轉圜餘地。

「政府再不作爲,將讓國產水泥業面臨生死存亡困境。」除了水泥公會,包括工業總會、工商協進會、電電公會、三三會等工商團體們近來不約而同大聲疾呼,希望碳費及碳稅開徵與國際接軌,或者暫緩實施。

國際社會以2050年「淨零排放」爲目標,推出各種減碳措施,排放的二氧化碳視爲商品制定價格,即碳定價,透過碳費、碳稅及碳交易移轉等機制,達到減碳目標。臺灣去年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目標入法,碳費預計今年開徵、明年收費,主管機關爲環境部,碳交易所去年8月成立,碳稅則在財政部研議中。

各國減碳進程中,歐盟推「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以進口商爲主,美國「碳污染減少目標」(CCA)則以進口商及國內製造商爲主,徵收碳關稅,臺灣無碳關稅,而是向國內製造商開徵碳費,可說是全球獨步。

不過,原定今年第1季出爐的碳費費率確定「難產」,畢竟業界盼每噸100元、政府想收300元、環保團體則喊500元,完全沒共識。至於「臺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仍未定案,環境部在3月15日、26日舉行兩場碳費審議委員會,理由是「以現行規定要設計碳關稅難度很高」。

環境部3月15日舉行臺灣首次的碳費費率審議會。(圖/報系資料照)

「碳費費率可能要1、2個月纔會出爐;未來必然會從碳費轉向碳稅, 2030年開始推動碳稅是不錯的時間點。」環境部長薛富盛3月27日在立法院被質詢時表示,儘管進度落後,但碳費仍維持今年開徵、明年收費,不過原先計劃從2024年1月1日開始計算,不排除往後調整。

代表臺灣159個工會的工業總會表示,以倫敦政經學院評估碳費的影響,若每噸收300元,會減損一年GDP的0.32%、物價上漲0.62%,碳排及用電多的產業恐成本增加而被迫減產或解僱員工,疾呼「課徵碳費議題須提高到行政院層級研商,並與產業充分溝通協調,各界未取得共識前不能貿然實施」。

「首批碳費徵收對象包含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業、半導體、與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製造業,估計噸數超過1.1億,如果每噸300元,就是三百多億,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小數字,對景氣與競爭力勢必有影響」身爲業界最早表態「支持碳有價」的,就屬臺泥董事長張安平,然而他再度親上火線,指出政府邊關不設防,「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張安平表示,「目前政府對進口水泥無須申報碳排,也不用繳納代金,對本土業者相當不公平。」

而可能被列入首批碳費徵收的512家「排碳大戶」中,衝擊最大的莫過於水泥業。水泥公會的數據顯示,各國多將水泥視爲國防及民生建設重要戰略物資,因此全球水泥生產近98%用於內需市場,臺灣卻不一樣,進口水泥及熟料佔國內消耗比重已由2013年的11.26%上升至2023年的24.83%,主要就是「被低價傾銷」。

「臺灣進口最多的水泥來自哪裡?是東南亞!」水泥公會的數據顯示,臺灣前三大水泥加熟料進口國家爲越南的50.9%、印尼的25.69%、以及泰國的11.62%,這些國家都沒有碳稅與碳費。

在減碳議題上,臺泥董事長張安平呼籲對進口業者一視同仁,否則恐讓劣幣逐良幣。(圖/周志龍攝、報系資料照)

臺泥估計,若只對本土業者收碳費,卻放任國外無須支付任何碳成本的水泥與熟料銷往臺灣,將爲臺灣每年增加約一個直轄市的碳排量。「碳在空氣飄散、也沒有疆界,若沒有配套的碳邊境機制,會讓更多成本較低的高碳排商品傾銷臺灣,反而造成『碳泄漏』的破口。」亞泥總經理李坤炎向CTWANT記者解釋。

業者向CTWANT記者透露,臺灣本土業者兢兢業業做高品質、促使產業鏈走低碳,甚至可進軍歐洲市場,但進口水泥每噸比本土便宜600元,不用付關稅和碳費,也沒人去查他的含量和碳排放,「講直接一點,發展中國家做出來的水泥品質一定跟我們不一樣。」

「如果碳費再加上去,那簡直難以競爭,畢竟一般民衆花大錢買房子,不會去詢問用的是哪國水泥,但水泥的強度與品質不足,可能過一陣子才被發現、已經很難補救。」某營造廠員工坦言,「有時叫不到料,就換進口水泥,但明顯成果不同,出現很多孔隙」。

「這實在不合理,政府的工作應該是保護自家產業,但我們出去有關稅,外來者卻不用管碳排放,難道減碳是隻有臺灣要負責的嘛!」另一傳產大老向CTWANT記者表示,「我們跟(經濟部)產發署說過了,但他們說碳費是環境部主導的,然後收稅又是財政部的事。」語氣間充滿了無奈。

4月纔剛漲電價平均11%,各行各業成本隨之提高,而碳費碳稅付完後,出口到外國還要再付該國碳稅,簡直是被扒了多層皮,如果轉嫁到下游,「可能導致『綠色通膨』,影響產業競爭力。」臺玻董事長林伯豐向CTWANT記者說。

「看來是要等520後再解決了,」不願具名的業者表示,「不過這也可能是轉機,就看總統賴清德新團隊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了。」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