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多元化商業轉型持續提速,Q1非直播收入佔比達23%創新高

日前,鬥魚發佈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該季度,鬥魚全面推進商業化轉型,鬥魚積極探索基於遊戲道具售賣、遊戲廣告和分發服務等方向的多元化盈利模式,成功促進了收入結構的多元化,特別是在遊戲產業的深度服務與廠商合作方面呈顯著成效。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總營收達到10.4億元人民幣,毛利潤爲1.09億元人民幣,毛利率穩定保持在10.5%,廣告和其他業務收入實現2.39億元,對總收入貢獻佔比上升至23%,相比去年同期的7.7%,貢獻增長超3倍。

鬥魚多元化商業轉型步伐穩健,非直播業務佔比持續攀升

面對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的挑戰,鬥魚持續建設以遊戲爲核心的多元化內容生態平臺,爲進一步推動業務模式的創新轉型,鬥魚在2024年初對公司組織架構進行了重要調整,將內容生態事業部重組爲主播、賽事、廠商三大事業部,以整合核心資源,通過強化內容互動性提升用戶活躍度。

在新商業化階段,鬥魚將與遊戲廠商的合作視爲戰略重點,開闢了兩條有效的商業路徑,一方面憑藉平臺龐大的重度遊戲玩家基礎,作爲遊戲廠商商業化活動的合作渠道,推廣遊戲道具,通過主播、內容創作和運營活動,鬥魚在直播間內嵌入遊戲廠商的活動鏈接,用戶點擊鏈接即可完成道具購買;另一方面,推出遊戲會員業務爲用戶提供了新的增值服務,用戶購買遊戲會員後獲贈積分,並通過完成平臺專屬任務獲得額外積分,可在特定直播間兌換遊戲道具和平臺福利。

截至目前,鬥魚的商業化合作類已經擴展到超過10種遊戲。特別在穿越火線分區的CFS奪冠福利季期間,遊戲內推出的鬥魚平臺和特定主播獨家遊戲皮膚,通過鬥魚直播間推廣這些遊戲道具,極大地促進了遊戲社區的活躍度,不僅增強了遊戲的互動性和玩家的參與感,還進一步提高了遊戲的轉化率,超過市場平均水平。

在新商業化策略下,鬥魚通過融合特色遊戲玩法到全站活動中,在一季度淡季背景下逆勢維穩全站流量盤,例如魚樂盛典“暗域迷潮”契約卡牌養成對戰、元宵節“燈火良宵”接龍花燈、鬥魚粉絲節“蓬萊仙蹤”修煉等運營活動,吸引了大量用戶參與,覆蓋了80%的直播間,日均活躍參與用戶數分別達到30萬人、20萬人和20萬人,單活動有效參與用戶覆蓋八成日活躍付費用戶,更形成口碑效應,拉動用戶付費,低資源消耗帶動中長尾主播流水提升超過150%。

自去年第四季度,鬥魚非直播業務收入佔總營收的比例首次突破20%以來,到今年一季度的23%,受到了市場高度認可。分析人士認爲,鬥魚之所以能在非直播業務取得顯著成果,歸功於對市場趨勢的精準把握和對用戶需求的深入洞察,隨着鬥魚在多元化領域的不斷拓展和深入,其新業務將逐漸釋放規模效應,有望成爲公司新的增長點,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

內容生態持續優化,未來增長潛力巨大

本季度,鬥魚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內容生態建設活動,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電競直播領域的領先地位,財報顯示鬥魚共轉播了近30場官方大型賽事活動,涵蓋了《英雄聯盟》LPL春季賽、《王者榮耀》KPL春季賽、CSGO哥本哈根Major以及《穿越火線》CFPL春季賽等頂級電競賽事。

除了轉播官方賽事,鬥魚還自制了超過40場電競賽事,這些賽事涵蓋了多個熱門遊戲領域,如鬥魚榮耀杯S7、鬥魚羣英杯S4、魚魚杯深淵BP挑戰賽以及《寶可夢大集結》先鋒賽鬥魚線上平臺賽等。值得一提的是,經典自制賽事“無畏契約開瓦杯”已連續舉辦三屆,本屆賽事更是面向全平臺主播招募參賽隊伍,前兩名隊伍將直接獲得無畏契約全國大賽的參賽資格。

與此同時,鬥魚與淘寶的無畏契約分區開展了內容合作,推出了僅在淘寶和鬥魚平臺獨播的無畏契約對抗賽,這一創新合作模式不僅提升了賽事的曝光度,也爲雙方平臺帶來了新的用戶流量。此外,鬥魚還與合作方基於各自優質主播資源,舉辦了多場跨平臺的合作賽事,這些賽事不僅涵蓋了英雄聯盟、王者榮耀、和平精英、雲頂之弈等多個遊戲分區,更通過深度合作實現了資源互補,爲廣大電競用戶提供了更爲優質的賽事內容。

在主播運營方面,鬥魚將主播優勢與平臺優勢進行深度結合,圍繞頭部主播個人IP推出官方賽事二路解說、主播冠名粉絲對抗賽等定製化內容,不僅豐富了觀賽選擇,也爲主播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機會,有效提升了主播的關注度。這種良好的直播生態循環不僅有利於主播的成長,也爲鬥魚平臺吸引了更多的用戶。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Q1,鬥魚移動端平均MAU爲4530萬,總付費用戶數爲340萬。

在產品功能方面,鬥魚在Q1季度進行了重要升級。內容推薦二級欄目中新增了“賽事”分類,這一舉措綜合了頭部遊戲分區的賽事內容,包括全年各個賽事的時間表、賽程、比賽回放以及選手評分等。這一升級不僅方便了用戶查找和了解賽事信息,也進一步提升了用戶的觀賽體驗。

隨着鬥魚在內容生態、電競賽事、主播運營和產品功能等方面的持續優化和創新,不僅爲用戶提供了更爲豐富的觀賽體驗,也爲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僅供參考,不作爲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