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陸政策大轉彎?看拜登的中國政策智囊團都有哪些人

拜登的外交中國政策智囊都是歐巴馬政府班底,因此拜登若當選總統,將會有很多對外政策會恢復歐巴馬時期路線。其中有些會因應時勢變化做出調整。圖爲歐巴馬幫拜登站臺演說。(圖/美聯社

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進入最後一週衝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民調持續領先,當選機率較大。拜登的對華政策一直川普極力攻擊的標的,他如果當選,是否真的對中國大陸「軟弱」?他會採取何種對華政策?從他選用的政策班底與智囊團成員的背景觀察,可以窺見不少端倪

據《美國之音》指出,根據已知的資訊,拜登的中國問題智囊團幾乎都是來自歐巴馬政府時期的外交政策幕僚,包括曾任國安顧問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前副國安顧問傑克.沙利文 (Jake Sullivan)、前國安顧問蘇珊賴斯(Susan Rice)、前駐聯合國大使薩曼莎.鮑威爾(Samantha Power)、主管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 (Kurt Campbell)、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總裁伊利拉特納 (Ely Ratner)與前國安顧問湯瑪斯•多尼倫(Thomas Donilon)。

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方大爲(David Firestein)對說:「這些前歐巴馬時期重要幕僚對中國的看法與川普政府完全不同,拜登如若當選,他的政府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歐巴馬的對華政策,」

報導認爲,拜登中國問題顧問也幾乎都來自歐巴馬時期「對華接觸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他們認爲,如果美國加深和中國的商業、外交及文化往來,努力將中國納入國際體系,中國就會朝着美國所希望的方向改變,比如政治自由化,經濟市場化,遵守國際規則,參與公平競爭和國際合作等等,但現在這些人發覺中國的走向完全背道而馳。

從這些人過去在《外交事務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分析,他們認爲美國多年來高估了它改變中國的能力,政策上對中國有錯誤期待,未來必須摒棄過去那種一廂情願的想法,面對中國帶來的挑戰,要以更冷靜的頭腦採取更強硬的手段。

不過,報導分析稱,這批人雖反思「接觸政策」思,但普遍不贊同「新冷戰」和與中國「脫鉤」,而是應該就各別議題與中國競爭,而不是全面對抗。「脫鉤」是不現實的,最終會適得其反。冷戰思維會讓美國失去長遠的競爭力,單純強調「遏制中國」是行不通的。

報導說,這些智囊普遍認爲,美國應將戰略關注點從「改變中國」轉移到「提升自身競爭力」上,「要讓自己跑得更快,而不是設法讓中國跑得更慢」。要更多關注美國與盟友的力量與行爲,不尋求孤立和削弱中國。美國應該拋棄川「美國優先」原則,修復與盟友的關係與在國際組織中的領導力,這不僅關係到提升自身競爭力,也是應對中國的關鍵

報導分析說,美中競爭也涉及到兩種價值觀之爭,拜登的智囊們認爲,贏得價值觀之爭爲美國爭取更廣泛的支持,抵抗中國的意識形態和治理模式輸出至關重要,人權問題應該擺在中國政策的關鍵位置上。而在與中國競爭的同時,拜登的中國智囊也認爲要在氣候變遷、應對疫情、防止核擴散等全球議題上進行合作。

南海問題上,要確保南海自由航行繼續執行「重返亞太」戰略,因爲它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工具,當時的「重返亞太」戰略曾承諾將60%的美國海軍軍力部署在亞太地區

不過,方大爲也分析說:雖然恢復很多歐巴馬時期接觸政策,但美國國會在這三年半中通過很多關於中國的法律,這些是法律,而不是一下就可以改的政策。學者章家敦則認爲,如果拜登勝選,會有一段冷靜時期,當北京和白宮都在試圖找到改善的方法。但最終中國會把拜登逼得太過,所以一年左右之後,又會回到現在的狀態。他強調,「中國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姿態是美中關係惡化的驅動因,而川普和拜登對此的應對最終幾乎會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