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民進黨還有沒有兩岸未來
不論是中共機艦加大頻率在臺灣周邊演訓、官方叫停陸生赴臺就讀,或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恐於今年9月不續簽的傳言,總結來看,自2020年大選前延續到現在的兩岸關係,情勢並不樂觀,尤其在未來發展上,ECFA可能中斷的繪聲繪影,更透露北京方面很有可能改變對臺思維。隨着蔡英文5月20日就職談話、大陸兩會的即將到來,兩岸新局的關鍵節點,也在2020上半年的末期隱隱浮現。
相對於2012年,馬英九在與蔡英文那場ECFA大辯論勝出後,於第二任期放手深化兩岸關係交流,同樣即將開展第二任期的蔡英文,就目前的情勢評判,恐怕是兩岸對立、致2020年成惡化兩岸關係的重大轉折年。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怎麼說、說什麼?時間到了自會揭曉,但蔡英文的二任就職,已然註定將直接決定兩件事:接下來四年的兩岸關係走勢或緩或陡,以及在後蔡英文時代整備待發的民進黨人,當如何迴應與接手蔡英文所留下的兩岸關係現狀。
雖然追求連任的蔡英文2020年總統大選中,將芒果乾(亡國感)喊得震天價響,成功榨出民衆反中情緒,順利連任。但勝選當晚的蔡英文儼然心中有數,還知道兩岸關係發展不會因選舉結束而告終,也意識到激化兩岸關係對於第二任期的開展毫無助益,故在勝選記者會上,拋出「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的八字箴言,與臺下抗中情緒依舊激昂的支持者形成強烈對比。
然而,在蔡英文勝選到就職的這段時間,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倏忽席捲,意外讓兩岸關係喪失了原本或可期待、自選戰激情恢復片刻平靜的冷卻期,反而在中國大陸首發肺炎疫情後,於臺灣社會再炒熱一波「厭中」票房。
臺灣社會如此,蘇貞昌內閣亦復如是。只見多名政府官員在提及病名時,特以「武漢肺炎」稱之,「投其所好」,反而是過去對大陸態度強硬的陸委會,倒逆「潮流」稱呼「新冠肺炎」,與措辭甚厲的外交部形成強烈反差。
質言之,就當下的蔡政府而言,內部顯然有所謂的鷹派與鴿派的較勁。鷹派者,以蘇貞昌與外交部長吳釗燮爲代表人物;鴿派者,以陸委會和相關的涉陸學者爲主。儘管鴿派有意防止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但鷹派一方面爲了博取偏激民衆的支持,以穩坐大位;二方面在外交戰場上,對抗路線博得成績,無意改變目前態度,反而進一步持續催化民粹博取利益,讓偏激的臺灣民衆海內外出徵。當鴿派選擇噤聲,連帶着讓對岸民間感受不到臺灣善意,增強武統聲浪,兩岸關係在疫情期間以及「5•20」前夕陷入再一重的惡性循環只是剛好而已。
有別於爆衝不已的蘇貞昌內閣,蔡英文這期間對這個肆虐全球的病毒名稱,也呈現三段描述:初時隨同陸委會的基調,稱「新冠肺炎」;待中共軍機高頻率繞臺後,於3月19日的總統府敞廳談話,改口稱「武漢肺炎」,之後一段時間,都如此稱呼病名,或乾脆只說「疫情」來回避名稱上的爭議;到了4月9日蔡英文視察部隊後,又默默地叫回「新冠肺炎」。
在蔡英文口說肺炎名稱數變之外,在疫情發展過程中,民進黨政府高層其實也曾在大陸2月初疫情尤爲艱困之際,原擬捐贈支援1萬件防護衣給當地第一線抗疫的醫療人員,此案雖然最後沒能落實,但看得出來,面對續任的蔡英文,或也不樂見兩岸關係被這股抗中民粹搞至一塌胡塗,讓自己玩火上身,嘗試釋出一些善意期盼能達成緩解的作用。曾經自詡「務實臺獨工作者」的準副總統賴清德更是一則顯例,除了表達「臺灣應該義不容辭參與、協助中國解決這個嚴重的疫情」外,更指「兩岸有共同的敵人,也有共同的目標,兩岸應該要合作。所謂共同的敵人是指傳染病;所謂共同的目標是指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儘管賴清德隨即引來綠營支持者的噓聲,卻也反面突顯蔡賴二人爲了不殃及自己新任期的發揮,試圖扮演煞車的角色。
只不過就算蔡英文有意讓兩岸關係至少維持低盪的現狀,不要繼續「暴跌」,甚至是向好,但她底下官員的兩岸態度,例如行政院長蘇貞昌,顯然和她不同調,言必稱「武漢肺炎」,還不時拋出臺獨意味濃厚的論調,被大陸國臺辦點名「將臺灣推向危地」。隨着兩岸民間怒視程度日以俱增,鴿派如陸委會的發言也每每被自己人出征,除了過往軍事演訓更加頻繁外,過去不曾端出的喊停陸生來臺政策,也被北京拿了出來,讓兩岸未來的發展前景更加不樂觀。
ECFA 恐斷 北京對臺思維急轉
儘管習近平2019年曾提出「經貿、基建設施、能源資源、行業標準」的新四通說法,延續過去的對臺政策,但自去年10月開始,隨着兩岸敵意螺旋的強化,北京將在2020年中斷ECFA的傳言,至今始終未見消止,這對臺灣來說是重大警訊,影響不僅在經貿層面,一旦北京決意如此,代表着將不再寄希望於經貿等政治因素較低的區塊來強化兩岸之間的整合,以避免臺灣走向分裂。
藏在大陸喊停陸生來臺,以及ECFA可能中斷的思考下,是北京對臺思維出現反轉的可能性,這在蔡英文開啓第二任期的「5•20」就職談話,以及傳言大陸兩會將在5月中下旬舉辦的前夕,凸顯兩岸未來發展的關鍵節點,或將在2020上半年末期浮現。
回顧蔡英文於2016年第一任期的就職講話,一方面提起《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言不由衷地讓「一中」概念在談話中「若有似無」,另一方面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立場下,僅以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試圖打擦邊球,結果換來了中共以「未完成的答卷」回覆,表達出不接受,卻也不輕言拒絕的立場。
但就兩岸關係的後續發展回頭看,蔡英文2016年的就職講話儘管能感受一定善意,卻也稱不上是成功的前奏;當年那道「未完成」的破口留待日後,乃至於到現在來看,早已是千瘡百孔。
此一時彼一時,炒作民衆抗中情緒連任的蔡英文,而今有了新的817萬民意基礎,其「5•20」講話,即便要對大陸釋放善意,其彈性不大可能超過、或是維持2016年的水準,甚至2016年的談話恐怕已成蔡英文的兩岸上限;至於底線,從綠營「探水溫」得知的空間,蔡英文又顯然不可能支持臺獨,對陸的談話態度,毫無選擇地只能落在這兩者之間。
但現實地說,不論是蔡英文以爲的上限,又遑論下限,時隔四年,兩岸關係更加嚴峻,蔡英文如果在接下來的就職談話端出比過去還差的菜,北京冷斥以待實屬預期,但與其等到兩岸就連僅存的民間善意都趨向枯竭,在高選票形同人民賦予的高信任下,蔡英文可以跨出的兩岸步伐,實則比她所能想像中來得更大許多:端視她有沒有遏制兩岸向惡的魄力而定。
然而,就從制止不住內閣的反中發言來看,蔡英文的這股魄力或難指望,兩岸困局難有扭轉的契機。這不單單是蔡英文能如何運作自己第二任期的問題,更是民進黨的發展問題:後蔡英文時代有意繼起的民進黨人,需要審慎思考什麼纔是可持續的兩岸路線;如果民進黨想繼續執政,當如何處理兩岸問題?這根本無法迴避。若繼續持以現在的基調,兩岸關係的路毫無懸念地將越走越窄,蔡英文是否要爲黨的未來及其後繼接班者的政治前途好好想想?
當決定兩岸新局的節點隱然浮現,此際的蔡英文與民進黨何嘗不是站在歷史的轉折處?兩岸關係接下來就看蔡英文的就職怎麼說,說完之後,民進黨人還能怎麼打算。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54期(https://www.facebook.com/duowei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