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臺劇到哪裡去了 面對兩岸電視交流失衡的警訊

文/羅世宏

瞭解決兩岸電視交流的不平衡現況,除了臺灣本身有必要在振興臺劇的相關政策上有所作爲,以提升臺劇的製作量和競爭力之外,大陸對臺劇在播出管道配額限制或許也有鬆綁的必要。

回顧兩岸電視交流的歷程,1980年到1990年代是臺灣電視節目在大陸廣受歡迎的黃金時期。以電視劇而論,最先是瓊瑤言情小說改編電視劇在大陸湖南衛視等省級電視臺熱播,接着是古裝劇、懷舊時裝劇、青春偶像劇等,都曾在大陸引起觀看熱潮。大陸電視劇則是大約在2000年後開始在臺灣引發第一波的收視熱潮,主要是歷史劇宮廷戲。

臺劇陸劇呈此消彼長的態勢

但這種有來有往,甚至臺劇佔有優勢的局面逐漸發生了變化。大陸的臺劇熱漸漸退潮,但陸劇則急起直追,開始出現此消彼長的跡象,甚至逐漸形成某種「反攻臺灣」的態勢。

此外,兩岸電視節目交流的失衡狀態日益明顯。2012年臺灣佔大陸電視節目出口數量的四分之一,陸劇出口金額的三分之一(34.6%)。臺灣已成爲大陸電視節目的最大出口市場反觀大陸從臺灣的引進的電視劇數量,近年已呈現大幅衰退現象

同樣地,陸劇在臺播出的平均收視率表現越來越好,從2008年0.10持續成長,至2013年已達0.17。若再比較臺灣2013年度主要境外劇收視率前十名的數據也可發現,大陸劇這幾年的表現相當突出。若再考量到2015年以後,多部陸劇如《後宮甄嬛傳》、《羋月傳》和《琅琊榜》接續引發的收視熱潮,以及它們雖經多次重播,每次都還有相當可觀的收視率而論,我們更不應該在小覷陸劇在臺灣的競爭力。緊接着,中視今年播出大陸的《花千骨》、中天電視播出《何以笙簫默》,陸劇再度在電視黃金時段獨領風騷。無怪乎,臺灣的電視臺從無線衛星競相購買陸劇並在黃金時段播出,無形中也擠壓了臺劇的投資製作和播映空間

臺劇去哪兒了

大陸媒體人民日報海外版在2015年的一則相關報導裡,提出一個值得我們思索問題,陸劇多年佔據臺灣黃金八點檔,讓人不禁產生疑問:臺灣本地劇都去哪兒了?

的確,這真是一個好問題。臺劇在對岸及本地市場都逐漸落入前所未有的不利地位,除了大陸對引進和播出臺劇的種種政策和市場因素所致,也因與臺灣處於競爭關係的其他來源國,特別是南韓的引進劇競爭力提升,以及大陸國產劇進步速度驚人。此外,2000年以來,處於崛起勢頭的大陸電視劇產業發揮了強大的磁吸效應,吸引不少臺灣資深編劇演員赴大陸發展,而且他們在大陸的戲劇作品「回銷」臺灣亦無任何障礙。同時,因臺灣經濟持續低迷,廣告市場不振與分食者衆,來自政府部門的電視劇補助又形同杯水車薪,乃形成陸劇持續高飛、臺劇持續低落的惡性循環。

大陸對境外業者或產品進入大陸市場有着相當嚴格的審覈及管理。2000年元月,廣電總局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引進、合拍和播放管理的通知》,強調除經廣電總局覈准,晚間7時至9時半不得播出引進劇。到了2004年6月,廣電總局再製定《境外電視節目引進、播出管理規定》,明訂晚間7時至10時的黃金時段皆不得播映包括臺劇在內的境外劇。

如上所述,兩岸電視劇交流已經呈現日趨嚴重的失衡狀態。長此以往,這對兩岸的相互理解與交流並非好事,對兩岸未來可能洽籤的《文化協議》亦會有不利影響。爲了解決兩岸電視交流的不平衡現況,除了臺灣本身有必要在振興臺劇的相關政策上有所作爲,以提升臺劇的製作量和競爭力之外,大陸對臺劇在播出管道與配額限制或許也有鬆綁的必要,畢竟臺灣對陸劇在臺播出的時數與時段並無任何限制,但大陸對臺劇則視同境外劇,受到相當嚴格的配額和播出時段的限制,這不僅對臺劇不公平,而且對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前景也形成一道越來越難以跨越的障礙。(本文作者系國立中正大學傳播教授

精彩全文,詳見https://goo.gl/NmB4zh※本文源自《多維TW》5月號 006期※本文由《多維TW》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