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特材藉極端值上路漲價 某人工髖關節從1萬多漲到4萬多
醫療改革基金會分析發現,新制上路2個月後,8大類特材均有品項藉機漲價,調漲的特材達531項,其中過半是將價格趨近極端值,更有1款人工髖關節從1萬1960元漲到4萬2200元。(林周義攝)
爲解決同類特材價格不一的問題,健保署7月訂定8大類特材極端值,並在9月1日上路。醫療改革基金會分析發現,新制上路2個月後,8大類特材均有品項藉機漲價,調漲的特材達531項,其中過半是將價格趨近極端值,更有1款人工髖關節從1萬1960元漲到4萬2200元。
健保署6月針對8大類自付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引發醫界反彈,最終宣佈暫緩。經與醫學會討論,健保署7月24日公佈改訂極端值,醫院若收費超標會要求降價,9月1日正式上路。
爲避免收費較低特材藉機漲價,健保署原承諾在比價網公佈漲價歷程供民衆參考,但隨後卻又反悔。今年11月,醫改會分析發現,8大類特材均有品項漲價,在1萬多個品項中,計有531個品項漲價,其中54%將價格提高至極端值或趨近極端值,54%當中又有3分之2直接漲到極端值,3分之1趨近極端值,甚至有一款醫學中心的人工髖關節從1萬1960元漲到4萬2200,漲幅高達252%。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健保署應該說清楚、講明白,到底訂定極端值起了什麼作用。政府當初納管的目的是不讓民衆多花冤枉錢,要減輕民衆負擔,但新制上路後卻有部分特材漲多跌少,像是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有29個品項調漲,14個品項調降,國人使用率第2高的冠狀動脈塗藥支架則有39個品項調漲,36個品項調降。除了需求患者增加負擔外,民衆也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醫改會執行長王梅影表示,比價網的功能不應只着重在價錢比較,而是要給民衆更多資訊,例如漲價的歷程和原因、自付差額特材和健保醫材、自費醫材的差別在哪裡等,保障民衆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