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醫材「差額上限」引反彈 醫怒揭悲慘後果
保健署8日公告覈定自付差額八類特材費用,將自今年8月1日開始上路,健保署稱,此舉將解決長久以來醫材收費不一的問題。此爲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健保署9日正式公告,8月起89%的醫材都需要因應差額上限調降價格,引起醫界的反彈。前立委、醫師林靜儀在臉書上直言,「悲哀,只能說希望你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林靜儀臉書上發文痛批,健保署砍了健保給付的不夠,連健保無法給付的自費品項也要插手,「齊頭式的平等」無視了醫療專業評估以及品質差異,她反問健保署,「這樣會帶來比較好的醫療品質和發展願景嗎?希望你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林靜儀表示,自己過去在立院一直想推動私人保險給付與健保脫鉤,避免私人醫療保險重疊在健保條件下導致浪費,這也無助病人自費選擇需求,更限制新治療和不同品質衛材的發展可能。她說,「可惜,衛福部最終選擇比較簡單的那條路」。
林靜儀更提到,現在和民衆說多少人因此受惠、可以省荷包會很高興,但幾年前因爲「齊頭式平等」造成新的衛材、貴的藥品退出臺灣,國內藥廠更因爲不符成本所以研發計劃紛紛停滯。
林靜儀諷刺,到時候民衆即使想要花錢用新的、好的衛材也沒辦法,不過,他們也不會記得這是多年前的健保署「德政」搞出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