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燒久不退會傷腦?醫曝真正元兇

究竟該不該退燒?一直以來,支持、反對各有擁護者;什麼情況該看醫生?各種退燒方法又該怎麼選,困惑許多人。(圖/陳德信

紅通通的臉蛋,全身還微微發燙,孩子發燒時,有時做父母的沒那麼緊張,阿公阿嬤卻已焦急地搬出冰枕冰袋、退熱貼,忙着拿毛巾替孫子擦拭身體,嘴裡還叨唸着:「不趕快退燒,小心燒壞腦袋。」

究竟該不該退燒?一直以來,支持、反對各有擁護者;什麼情況該看醫生?各種退燒方法又該怎麼選,困惑許多人。本篇一次解答發燒常見6大問,讓你瞭解發燒,正面迎戰不心慌。

Q1:幾度算是發燒?

肛溫耳溫:爲中心體溫,38℃以上就算髮燒,37.5~38℃爲低度發燒

腋溫:加上0.8℃(有時爲了方便,會直接加0.5℃)纔是中心體溫,例如腋溫37℃,實際中心體溫應是37.8℃或37.5℃,屬於低度發燒

額溫:受外在溫度影響大,最不準確,通常用做大規模篩檢,把37.5℃或37℃以上就視爲疑似發燒,再進而使用耳溫計確認

衛福部將37.5℃作爲須注意的標準,一旦低度發燒就可能準備進入高燒。

(不同體溫測量方式,對於發燒的定義也略有不同。圖片來源:盧亞屏繪)

Q2:爲什麼會反覆發燒?

新光醫院醫科主治醫師朋馳解釋,體溫控制中樞不會讓體溫持續高點,會藉由身體自體反應降溫,包括血管擴張散熱或者免疫系統壓制病毒,都會慢慢降溫。只不過每一次的降溫不一定能回到正常體溫。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龔妍心也指出,只要身體還沒完全清除感染病原體,還是會再燒起來,待警報完全解除纔會降回正常體溫。不過,每次燒退的間隔時間會逐漸拉長,溫度高點也會慢慢下降,表示身體感染逐漸獲得控制。

反覆燒退以感染性居多,包括癌症及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發燒,柳朋馳說。若是化學性物理性發燒,有可能持續高燒不降,例如麻醉注射藥物突然引起熱高溫,或者中暑後仍持續曬太陽並待在高溫處,很可能持續高燒而導致死亡。

Q3:發燒會燒壞腦子嗎?

基本上不會。」柳朋馳表示,大腦對體溫的最高預設值約42℃,發燒幾乎不會燒超過41℃,而大腦必須高燒至50、60℃纔會引發蛋白質變性,也就是所謂的燒壞腦子。

柳朋馳認爲,腦炎腦膜炎確實可能病菌直接侵犯腦部而受損,且腦炎或腦膜炎也會出現發燒,纔將高燒與燒壞腦子做連結。此外,有些人發燒會引起熱痙攣,擔心造成腦部損傷或日後癲癇;但從實證研究來看,熱痙攣本身並不會造成腦部實質病變。

(一般發燒基本上不要燒壞腦子,但腦炎和腦膜炎的病菌可能直接侵犯腦部而受損,也會出現發燒症狀。圖片來源:pixabay)

Q4:發燒要不要退燒?

身體處在高溫時,免疫系統會活化,並在體溫上升的過程抑制細菌或病毒繁殖,對抗細菌、病毒的效果較好。因此,發燒也被認爲有助訓練免疫功能,降溫反而會抑制免疫反應,讓病程拖更久。

但高燒時,病人可能很不舒服,無法好好休息、恢復體力,適度退燒便是爲了緩解不適症狀。建議發燒時不必急着退燒,先觀察活動力、食慾、睡眠等,如果都沒什麼問題,可以持續觀察就好。

剛洗完澡或衣服穿太多、包太緊,體溫也會比較高,龔妍心建議,可以先把衣服脫掉一些,或洗完澡後半小時測量體溫,確認有發燒再考慮是否退燒。

不過,柳朋馳提醒,如果病人過去有熱痙攣的經驗,一旦發燒還是要儘快退燒。體溫上升可能誘發熱痙攣,恐抑制呼吸、牙關緊閉、手腳抽筋,正在吃東西可能嗆到、阻礙呼吸道,持續抽筋還可能失去意識、增加嗆入性肺炎的機會及造成橫紋肌溶解。

Q5:可以用退熱貼、冰枕(袋)、泡溫水澡、溫毛巾擦身體、退燒藥來退燒嗎?

●退熱貼 (溫貼)、溫水澡、溫毛巾擦拭身體:溫水澡和溫毛巾擦拭身體都是讓局部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退熱貼又分溫貼和冷貼,其中「溫貼」類似溫水澡的效果,也可以用來退燒。

●退熱貼(冷貼)、冰枕(袋):柳朋馳和龔妍心都不建議用冰枕(袋),包括退熱貼中的「冷貼」和坊間常用的酒精擦拭。柳朋馳解釋,這些方法都是短暫帶走熱量,卻會造成血管收縮,病人更不容易散熱;而且病人體溫上升過程會有寒顫期,出現畏寒,這時使用冰涼的東西反而更不舒服。

如果病人還合併有頭痛,冰枕會讓頭痛更劇烈;假使發燒當下已經有心跳加快的現象,冰枕使血管再收縮,血壓可能更高,心跳更快。

龔妍心也說,發燒過程中的畏寒是讓血管收縮、發抖,產生熱能,這時用冰枕,「就像往加熱的水中丟冰塊,造成無謂的熱量消耗」;如果小孩還不太會表達,局部皮膚長時間接觸太冰的東西也容易受傷。

●退燒藥:退燒效果比泡澡、退熱貼等物理方式來的好,物理性的退燒方式往往降溫不到0.5℃,效果半小時~1小時左右。常見的退燒藥是普拿疼類止痛藥藥局就能買到;有時醫生也會開退燒藥水,如果開封后沒吃完,建議不要放置超過1個月。

柳朋馳建議,退燒藥大部分約4~6小時可以使用一次,這段時間可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求診還是先觀察即可。如果使用了2次還是再燒,或伴隨愈來愈多症狀,如咳嗽、流鼻水,最好還是看醫生。

至於該用哪種退燒方式?端看照顧者的習慣。如果病人要睡了,不妨直接用藥,讓病人好好休息,不必每隔一段時間就起來泡澡、擦澡或用退熱貼,干擾睡眠;若是白天有心力照顧,病人也僅輕微發燒,則可用物理方式退燒。

(坊間有多種退燒方式,但專家不建議以冰枕、冰袋或冷貼的退熱貼來退燒。圖片來源:盧亞屏繪)

Q6:什麼時候該看醫生?

柳朋馳和龔妍心建議,出現以下情況就該就醫:

幼童發燒超過1天、成人超過2天,尤其3個月以下的幼兒,只要超過38℃就建議儘快就醫

●有明確接觸史或出國史,例如流感、腸病毒、或出國回來後沒多久就發燒,不必等1~2天,應儘快就醫

●本身是慢性病患或癌症病患,發燒也要立刻就醫

●發燒並伴隨出現意識不清、呼吸急促、抽筋、精神活力及食慾不佳,也要儘速就醫,找出原因,避免引發其他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