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邂逅”保護區:新經濟發展中的生態建設

新華社西安10月13日電(記者沈虹冰 石志勇 張斌)每當天麻麻亮時,54歲的盧小霞就會起牀爲一家人準備早餐。幾乎就在同時,她的“鄰居”——近50只朱䴉,也會撲簌着翅膀,成羣飛過屋頂,飛向遠處找尋自己的早餐。

盧小霞家住陝西漢中城固縣水河大橋旁。地處陝西最南端的漢中,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自古被譽爲魚米之鄉。上世紀80年代,曾一度被認爲已滅絕的秦嶺四寶之一朱䴉就是在這片水草豐茂的地方被再次發現。

在漢中,民衆對保護朱䴉有着默契,不少農民寧願少收農作物也不給田裡施用一丁點化肥。經過長期保護,朱䴉從當初僅存的7只繁育至上千只,棲息地也正進一步擴大。

但就在大約3年前,盧小霞卻開始爲這些“鄰居”的生存處境擔憂。“聽說新修的西安到成都高鐵要從魚塘後方穿過,剛好切斷了朱䴉出門和回家的路。”盧小霞說。

城固縣所在的秦巴山區,也是中國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希望能完美解決“蜀道難”的難題,而“一帶一路”倡議打開了中國向西大通道,爲中國西部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作爲中國首條穿越秦嶺的高速鐵路,即將於年內通車西成高鐵起於西安,終至成都。屆時往返兩地的單程鐵路時間將由目前約16個小時縮短至3小時左右,廣袤的中國西南地區將由此接入全國高鐵網。

秦嶺山脈有着“中國自然生態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博物館”之稱。西成高鐵沿途經過秦嶺大熊貓金絲猴、朱䴉和羚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棲息地。

“這條穿越了中國連片自然保護區的高鐵,如何與國家級保護動物和諧共處,是一道極具挑戰性考題。”西成高鐵陝西公司西成指揮部指揮長王振波表示。

西成高鐵建設始於2012年,建設期也是中共十八大提出包含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發展理念的5年。爲儘量減少對沿線野生動物的影響,中國鐵路建設部門專門委託由動物保護專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進行保護研究。

吳曉民是這支科研團隊負責人,作爲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他曾經對青藏鐵路青藏公路開通前後沿線野生動物遷徙、棲息等進行過長期深入研究,並參與制定修路方案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行,在這條生態環境極爲脆弱的“天路”上,中國鐵路建設部門專門爲藏羚羊野犛牛等“高原精靈”設置33處野生動物通道,目前這些通道的使用率已從最初的50%左右上升至100%,大批藏羚羊順利通過的場面讓人歎爲觀止。

隨着時光推移,高鐵漸成中國鐵路建設的主角。當越來越多的高鐵線路“邂逅”自然保護區時,如何兼顧工程建設和生態保護越來越重要。

隨着生態環保理念在中國深入人心,許多在建的高鐵項目都加強了環護措施。在建的武漢至十堰高鐵,在設計時就選擇了對生態環境最小的南線方案,爲此工程造價增加3.2億元。今年7月通車的寶雞至蘭州高鐵,則將修路產生的大量廢渣用於填溝造地,從而減少了對本就脆弱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如何防止其對野生動物的襲擾和傷害是一個國際性難題。吳曉民說,目前國際上通常採用修建野生動物通道以降低鐵路、公路建設對沿線野生動物的影響。

“西成高鐵秦嶺段主要採用橋樑與隧道形式,西成高鐵線路在秦嶺山區的橋隧比例高達94%, 高架橋 和 深挖隧 雖然大大增加了成本,但能有效解決金絲猴、大熊貓等秦嶺珍稀野生動物的過路問題。”吳曉民說。

對於吳曉民帶領的團隊而言,最大的難題是在漢中盆地這個必經之地,如何保護隨時可能飛越西成高鐵線路的朱䴉。經過長期觀察,加上借鑑國內外的相關技術和經驗,他們研發了特製的高鐵鳥類防護網,安裝總長度達32公里。

現在,在湑水河大橋一側,十米高的西成高鐵鐵軌兩側,高約4米、長度爲1.6公里的防護網分外顯眼。“在高鐵建設中針對鳥類保護安裝特製的防護網,這在世界上還是首次。”吳曉民說。

雖然對防護網的作用信心十足,但科學家們還是決定藉助更爲先進的手段對其效能進行檢測。2016年6月,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網絡中心的5人科研團隊在湑水河試驗段安裝了16個高清超寬動態網絡攝像機

據團隊成員張威介紹,他們在當地另一個朱䴉夜宿地雷草溝也搭建了同樣的模擬防護系統作爲對照組,並安裝了12個同類型的攝像機,“這28個攝像機幾乎時時記錄了每一隻從橋上飛過的鳥類,橋上橋下,天上地下幾乎全部覆蓋”。

讓科研團隊興奮的是,從2016年6月到2017年5月,包括人眼、遠紅外相機觀測,以及近80萬條視頻資料顯示,並沒有發生朱䴉等鳥類撞網事件。

現在,每到傍晚,盧小霞就像等待歸家的孩子一般,數着飛回的朱䴉。她發現,傍晚時分魚塘邊又熱鬧起來,那些曾經歷環境之變的朱䴉開始不斷嘗試穿過鐵路,飛回魚塘旁的樹林裡。

“隨着 一帶一路 的推進,中國建造的高鐵將會在全世界更多的區域運營。未來我們不僅能夠輸出先進的高鐵技術,還能向世界輸出高鐵施工和運營中的衆多環保措施和監測技術。”吳曉民說。

(原標題:高鐵“邂逅”保護區:新經濟發展中的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