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戰爭更上一層樓
2021年是「政府vs.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戰爭元年,而且是各國政府全球一致的方向,帶領我們進入網路新世界的臉書、蘋果、亞馬遜、谷歌,外加千禧年之前已經與美國政府打過反壟斷戰爭的微軟,乃至推特、抖音這些後起之秀,科技巨頭(Big Techs)面對一波又一波越來越強烈的政治逆風,科技反壟斷的大勢一路向前不回頭。
這場反壟斷的戰爭在6月更上一層樓,拜登總統提名年僅32歲的學者漢莉娜(Lina Khan),經過嚴謹的國會聽證程序後,由參議院以69票贊成、28票反對的懸殊比例,成爲美國聯邦公平交易委員會(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新任主席。
年僅32歲的漢莉娜所以能夠出任部長級的FTC主席,領導超過1000名調查人員與律師、經濟學家、商業貿易專家雲集的FTC,最重要的關鍵是「馴服科技巨頭」成爲美國兩黨一致、參衆兩院高度共識,且行政團隊與國會議員目標相同的重大政策,而年輕的漢莉娜是反科技托拉斯的急先鋒,她在2017年發表的論文《亞馬遜的反托拉斯悖論》(Amazon's Antitrust Paradox)以全新的理論來剖析科技巨頭的壟斷力量。
漢莉娜論文中關於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的「掠奪式定價」行爲,最終導致不同經濟部門、不同產業的競爭動力枯竭。雖然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提供了最低廉的價格,卻造成包括地區性的媒體、出版業、中小型商家、服務型企業等存在人類生活數百年的業種快速消失,只剩極少數的大型競爭者,導致產業生態系統的枯竭。
「新壟斷」導致產業生態多樣性枯竭,而攸關民主自由的政治選舉,也被迫無上限的極端對立,人類生活的實質福祉在無形中遭到剝奪。漢莉娜主張網路世代的反壟斷,必須有不同於傳統的理論、建立新的法律框架、使用新的反壟斷工具,來約束科技巨頭無限制的擴張,還給人民真正的政治選擇、勞工就業選擇、公共政策選擇、以及日常生活的消費選擇。
漢莉娜的出線,並不僅僅憑藉她個人超強的能力,也不是一路主張把科技巨頭分拆的參議院民主黨左翼領袖伊莉莎白.華倫,或是衆議院民主黨政策與溝通委員會主席大衛.西西里尼(David Cicilline)能夠一手主導的,美國國會內部反科技壟斷的陣營開枝散葉,從一言九鼎的資深參衆議員領袖,到國會山莊內數千名國會助理,即使面臨COVID疫情與經濟衰退的重大危機,看似沒有即刻迫切性的科技巨頭反壟斷議題,仍然不斷有重大的進展。
去年6月傳喚谷歌等執行長的國會聽證轟動全球,10月聯邦司法部聯合各州檢察總長,對谷歌提起反壟斷訴訟,拜登總統上任至今,多位參議員已經聯手提出了五個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提案,這些反壟斷的提案,不只着眼於維護產業競爭生態,不只限制科技巨頭對新興競爭者的併購,還包括了對於隱私保護、選舉干預、甚至牽涉到與中國相關的國家安全議題。而且每一個案子都是共和與民主兩黨攜手合作的提案。
臺灣公平交易委員會副主委陳志民也在日前宣佈,將成立任務小組針對數位平臺進行全面性產業調查,並且藉此觀察是否有牴觸《公平法》,以及國外所認定的違背公平競爭的案例。由於科技巨頭在臺灣對於媒體付費、分潤機制帶來重大的衝擊,類似的案例在今年3月澳洲政府訂定《新聞媒體與數位平臺強制議價法》,由政府強力介入來改變臉書、谷歌與澳洲本地媒體的付費規則。臺灣的公平會顯然也無法自外於美國領頭的全球反壟斷行列,一同探究網路巨擘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由於網路無國界的特性,科技巨頭的發展早已超越個別國家管轄的範圍,在法律、稅務、商業、財務等領域展現超越國家的實力,因此跨國家聯手管治成爲最新的趨勢,緣起於歐洲的數位稅(Digital Tax)在歐洲各國陸續啓用後,於拜登勝選美國總統後加入歐盟,在OECD的平臺上打造全球齊一的數位稅平臺。
上個月在英國舉行的七大工業國(G7)會議與歐盟一起宣佈達成「歷史性」稅收協議。根據該協議,各國將對在本國運作並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統一課徵至少15%的稅率;而7月1日OECD宣佈全球約130個國家地區已簽署同意書,一起推動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OECD特別點名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等科技巨頭,未來均將被課徵至少15%的企業稅。
亞馬遜、谷歌等科技巨頭當然做足準備,迎戰來自各國政府的全面挑戰,憑藉着網路興起的科技巨頭都是公衆上市公司,「透明化」也是科技巨頭崛起的核心價值,面對各國政府的叫戰,科技巨頭一面防禦,一面也提出解方,不論如何,全球政府的科技反壟斷戰爭不斷升級,科技巨頭的決策最終必須受到政府的約束,而臺灣無法自外於這個潮流,積極參與科技反壟斷的探討,提出獲得全球採用的新規範,更是臺灣「國際化」的重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