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電車續航,根本就不需要太長!
前兩天看了一個網友的評論,說電車的續航,500km根本不夠用。
這臺標定續航500km的電車,電池包容量在55kWh左右,從長續航車型的角度來看,的確這樣的成績根本不夠看。
但所有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常識和日常使用方式。就是在什麼情況下,這55kWh的電池包纔不夠用,且這種不夠用的用車情況佔比,實際是多少?
所有的用車需求無外乎三點:
1、市區日常代步,2、高速長途出行,3、短距離跨市區出行。
這三種情況下,其實只有第二種長途出行纔會遇到續航不夠用的情況,因爲市區的充電樁密度已經足夠高,甚至充電樁的密度已經超過了加油站。
以我所在的鄭州爲例,可以做到兩公里一個充電樁矩陣,充電根本沒有任何壓力,且不少三四線城市也都有較爲密集的充電樁佈局。
半徑200km左右的跨市區出行,標定500km的電車同樣不存在任何焦慮。
長途出行對於電車來說的確壓力比較大,尤其是遇到節假日、大堵車的時候,的確充電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但這種場景一年可能只有一兩次,且遇到節假日情況下,不少消費者會主動選擇放棄電車出行。
有人問,買了車爲什麼會放棄開車呢?所以電車還是不合格。
的確,但這種問題油車也存在,比如說大堵車的時候、長距離出行的時候,高鐵、地鐵、飛機會比開車更方便。
本身開車就是一項比較疲憊、高風險的工作,所以不是所有出行場景都需要開車。
電車解決的是90%的用車場景,且在這90%場景中提供了比油車更經濟、更平順、更舒服的用車感受,這些亮點絕不是一句“續航不夠用”,就能抹平的。
此前有調查數據顯示,電車用戶羣體的使用場景超過80%都是在市區,電車用戶更多是在市區使用,這是定向選擇的結果,不會有電車用戶頻繁跑長途的情況出現,即便有,用戶在選擇之初就已經設定好了選車方向。
嚴格意義上來說,電車續航500km是足夠用的,即便按照高速續航7折計算,實際也能達到350km續航,足夠使用。
目前國內賣的最好的幾臺電車,續航都不是特別長。
比亞迪海鷗(參數丨圖片)、Model Y、比亞迪元這些電車的實際續航,都只是在300km-400km左右徘徊,但也擁有龐大的銷量。
我們分析了背後的原因:
一個是,買電車的用戶羣體,基本上都是第二臺車,如果真的有長途需求,也根本不用怕。
另一個是,電車的用戶羣體更多都是在市區代步,AB兩點之間的出行距離有可能是3km,打車不方便,油車體驗感不佳,電車就能很好的填補短距離出行的空白,非常舒服。
最爲關鍵的是,目前市場的演化方向是小尺寸、低價格、短續航電車,購車成本、日常出行成本以及維修成本,都不高。
那些糾結500km續航、55kWh電池包跑長途不夠用的用戶羣體,更多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假象難題”,如果真的需要經常跑長途,且距離不短,那麼本身就說明不是電車的用戶羣體,他們更適合買油車或者插混車輛。
退一步來看,目前兩個省會之間的距離也就500km左右,中間只要有一次可以充電的機會,也能順利到達,所以電車的續航,根本沒有必要太長。
因爲太長續航的電車意味着更大的電池包、更高的購買成本,退回到買電車的根本來說,又是一種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