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低通膨 回不去了
通膨是一匹野馬,疫後一不小心,過去兩年的通膨就遠飆過2%可容忍的範圍,讓全世界的央行傷透腦筋。圖/美聯社
人類對貨幣經濟的瞭解非常有限,而通膨是一匹野馬,疫後一不小心,過去兩年的通膨就遠飆過2%可容忍的範圍,讓全世界的央行傷透腦筋。最近主要國家通膨逐漸回落,但最新公佈的9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上月漲0.4%,較上年同月漲3.7%,已經連續第二個月再次超乎預期,另外核心CPI增速雖有放慢,但年增率仍有4.1%。未來主要國家通膨率(CPI年增率)要回到2%以下,恐怕短時間內都很難。
衆所周知,通膨是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現象。未來很難回到2015年左右低通膨的時代,因爲全球供應鏈的轉移效應會讓物價持續上漲。供應鏈轉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需要時間的調整,因此物價的影響就持續存在,價格就被逐漸墊高。這就讓通膨成爲揮之不去的夢魘。
中美貿易戰爭是一切的源頭。如同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描述的,崛起中的老二挑戰到老大,老大要想辦法修理老二,因此引發各方面的地緣政治變化。美國現在關注對關鍵產業的依賴程度,並希望實現更多的國內生產或進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以確保國家安全。但臺積電到美國設廠,創辦人張忠謀曾直言「昂貴、浪費又白忙一場」,這也可列爲一種「X非效率」 (X-inefficiency)。
■供應鏈移轉 成本物價雙漲
本來中國是世界的大工廠,在中國生產最有效率,生產成本最低。以企業管理來說,原來的思維是Just in Time(簡稱JIT),JIT通過減少庫存、降低浪費、提高效率和品質,以及優化供應鏈,實現了成本降低 (cost down) 的目標。但現在也逐漸改變成Just in Case (簡稱JIC)。JIC策略的成本高主要是因爲要求企業維持庫存,這導致了高庫存成本、機會成本、預測風險和降低敏捷性,儘管它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風險管理,但通常不如JIT那樣有效地控制成本並適應變化的市場需求。
應對地緣政治的變化,一般企業爲了減少貿易風險,確保穩定的生產,會尋找可靠的供應來源,資源和原材料供應,來轉移生產基地。企業也可能會將供應鏈分散到多個地區,以減少單一地區的依賴性。但這些決策不僅增加了初期的轉移成本,還可能導致長期的成本增加,包括更長的運輸距離和更多的物流程序,包括運輸費用、關稅和海關程序等等。而伴隨的風險管理和供應鏈複雜性的成本,企業也需要謹慎評估這些因素,以確保在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在轉移供應鏈時,企業還要遵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規和合規性要求。這可能需要調整產品設計、標籤和包裝,以符合不同地區的規定。
地緣政治變化也導致貿易壁壘的增加和新的關稅政策,更招來不確定性並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這都增加了進口產品的成本。最近緊張的國際情勢也帶來意想不到的以巴衝突,這是50年來最大危機,油價因此可能逐步墊高。以上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商品價格上升,這樣的結果就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 進而推升通膨
甚者,供應鏈轉移並可能導致「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地緣政治變化引發安全和穩定的擔憂,導致人們更傾向於購買和儲備商品,以因應不確定的不時之需。這樣產生需求大增引發的供應緊缺,特別是在基本商品和重要原材料方面。這些需求面的力量,最終反映在消費者和企業支付的成本上,一樣可以拉動通貨膨脹。
准此,低通膨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不論企業家、消費者在考量經濟活動都可能要轉換思維。尤其投資者更要考量投資標的是否能夠承受通膨的蠶食鯨吞。有人說房地產是最好的保值資產。但看到韓國、中國這陣子以來的房地產跌幅,也是要小心面對。房地產最佳投資地點還是要考慮:地點、地點、地點,因爲太重要了,這個提醒原來就都要講三遍。而背後的邏輯仍然是供需原則,好的地點具有稀缺性,價格就不容易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