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九巴掌事件 輔導室功能何在
幾天前發生的國語實小「九巴掌事件」,已經有許多相關的討論。然而,我一直感到納悶的是,這樣一間所謂的明星學校,出了那麼大的管教問題,做爲相關單位的輔導室有什麼看法或做法嗎?沒有人去探討這背後整個結構性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各種說法,無論是「打人就是不對」,或是「不要摧毀一個好老師」,或是「這個小孩本來就太調皮」,都還是不斷在單向的道德說法裡打轉。
一位戴着口罩的家長說那調皮被摑掌的孩子「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就跟「蘇格拉底會死」一樣,可以適用於任何人身上,包括打人老師,包括口罩家長,包括調皮孩子,包括你,也包括我。但是,這些對話的意義在哪裡?可以讓我們面對真正的問題嗎?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憑空發生,都有特定的脈絡和前因後果,更重要的是,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情緒發上來的時候,人們慣於用所有的資源合理化自己的行爲。無論是「施暴師」vs.「受暴生」或「好老師」vs.「頑劣生」,都太容易陷入選邊站的情況,沒辦法告訴我們更多。
這件事情和討論,在我心裡引起了深深的不安。我的不安伴隨着我腦中的畫面,當這位顯然深受家長愛戴的老師的手掌,當着班上所有的小朋友在男孩臉上摑了三下的時候,孩子們看到了什麼?他們害怕嗎?當老師和學生追逐拉扯到洗手間,大人的手掌繼續在小男孩的臉上摑了六下時,老師看到了什麼?他的心是否也像他的手掌一樣慌亂狂暴?
據說這是一句古老的非洲諺語:「養大一個孩子,需要靠一整座村莊的力量」。問題是,村莊瓦解了,大家都關進了小家庭的圍牆裡,學齡孩子們則關進了學校的圍牆裡。但是,學校有沒有可能是一座村莊呢?一個村莊裡如果有比較頑皮一點的孩子,村民們會直接就把他踢出去,命令他搬到其他村莊嗎?還是會坐下來一起想想,運用哪些資源來引導這個孩子,讓他和所有的孩子一起成長?一個孩子如果在學校有顯然的行爲問題,老師是不是應該告知家長,並和家長一起商量因應的對策,如果持續無法改善,則應該考慮運用輔導的資源。
我點進了國語實小的輔導室網站。在輔導組的工作項目裡明明白白有其中三條分別是「實施學生輔導與諮商事項」、「學生個案研究與輔導事項」、「辦理教師輔導知能研習」。倘若這個孩子真的像其他家長所言平常就那麼調皮,經常欺負其他同學掀女生裙子等等,老師在管教上一直很辛苦很累,他應該知道可以向輔導組請求援助吧。抑或是這所明星學校的輔導室只是聊備一格?還是老師不願意求助是因爲不想讓輔導室認爲他「管」不住學生?或許,整件事情透露了教育的「管理」心態,而這和近年來大家強調的「輔導」之間有着某種根本上的不相容。
無論如何,教育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長時間的付出與引導。孩子也不是隻有乖或壞兩種。跟所有複雜的靈魂一樣,每個孩子都是有機的整體,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土壤去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