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疫後新世界
2019年爆發的COVID-19,經歷封鎖的暗黑2020,來到2021年,各種疫苗紛紛推出,無論試驗中或上市中,燃起浴火重生的亮光,衆人注目盼望。2020年憂鬱的低迷經濟數據,到2021年也多轉成正面的預測。似乎疫情將過的晴天藍空,已向世人招手。經歷了這一場世紀大劫難,全球將以何新面貌呈現?科技將如何推進?而人文又將如何發展?
歷史告訴我們:人類一直在各種歷煉中突出重圍,破繭而出。每逢重大的災難,更激發人們的鬥志與創意。已往曾面臨的苦難,不勝枚舉,有的是大型傳染病,如同中世紀黑死病,以及當前的新冠肺炎;有的是經濟社會科技之失控,如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2008年金融海嘯、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災;有的是大自然的怒吼,從公元79年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而埋滅龐貝城開始點算,地震、海嘯、暴雨、龍捲風等等,次次震撼,烙下悲痛慘劇。
每次大難之後,人們痛定思痛,爲了防範危機,對抗災難,在科技上快馬加鞭,一發千里。第一次工業革命在18世紀60年代,瓦特發明蒸汽機之後蓬勃起步,號稱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爲1879至1914年,電力、鋼鐵、化學、交通工具等成果斐然,號稱電氣時代,發明電燈與留聲機的愛迪生即爲這階段代表人物之一。第三次工業革命稱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又稱科技革命、數位化革命,亮出電子計算機、網際網路等,資訊時代橫貫全球。接着又有第四次工業革命被提出,認爲各種科技相互融合提攜,如人工智慧、3D列印、自動駕駛汽車等。科技浪潮,往前奔馳,無人可以阻礙。
COVID-19世紀大疫情,固然造成國際間交流航道與人際間近距接觸遭受到封鎖阻斷,然而,科技方面更在刺激下加速躍升,尤其是不須近身接觸的視訊、網路之數位資訊科技,成爲不得不的選擇。而疫情造成的生活不便與不悅,也透過科技,可以滿足人們的心思慾望。以「虛擬僞出國」爲例,透過科技之安排,在虛擬的想像中,過過出國之癮,也算新意。
談到人文方面的發展,則是另一議題。人文思維的修養,有賴全面教育之細心琢磨;人性善惡之導正,有賴社會各方之共識同工;文藝撫慰人心的功能,有賴社會資源之助成擴散。遙想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在中世紀黑暗時期黑死病之後,歐洲經歷了人間煉獄劫難,促發了人本主義,社會浴火重生。當時許多繪畫雕刻作品,在企業家贊助下得以完成,常以古希臘羅馬神話爲素材,進行創作,留下雋永的文藝作品,諸多創意作品繽紛出爐。在文藝環境、教育滋潤下,有助社會安定穩健、心靈脩爲昇華。然而觀諸寰宇,年年臘盡冬殘,卻處處仍見社會上糾紛、爭鬥、欺瞞、迫害諸事不斷,未見朝向真善美的境界進展。
人們種種原罪,包括妒忌、猜疑、貪婪、爭權、逐財等等,自古皆然,並未因科技進步而降低種種欲求。即使是文藝復興時期,社會上亦有不少不端不正事物。後人論及文藝復興時期,懷古之際,常偏重萃取着文藝的美好部分,產生了心靈的昇華作用。然而,持續錘鍊心靈的人文再思議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總是不如科技散播之快,甚至數世紀的時日飄逝後,依舊留在原地踏步。
且看希臘羅馬神話中的衆神,個個具有神力,也具有凡人的種種特性,有其優質特性,也有人性弱點。舉例而言,至高天神宙斯,掌握公平正義,卻頗好色而處處留種; 其後希拉掌管婚姻與生育,美麗而威嚴,卻因忌妒而手段兇殘;大力神阿基里斯善於草藥醫學,格鬥無敵,亦有腳跟脆弱的致命關卡。篇篇衆神的故事傳說,讀來就如人間百態,有光輝堅強的面向,也有晦暗懦弱的本質。神性與人性相互接近,不同之處只在於諸神能力非人能及。然而,隨着科技之進步,人類愈來愈能完成神話方做得到的事,似乎人的能力愈來愈接近神話境界了。而人類保留的人性,是優質成份居多,還是劣根本性爲重?
未來這場疫情過後的新世界,在全球經貿科技競逐下,無論工業革命從第四代要邁向第五代或更新的世代,新世界必是駕着科技繼續前衝,潛力無窮。爲醫療與防疫,醫療科技與公共衛生系統必大幅改進;爲降低疫情干擾工作與生活,遠端網路科技必強力精進。至於在人性修養方面,則需特別緻力錘鍊,結合文藝、教育、社會的各層面同步拉提,若能融合科技技能,把人文修養導入科技研發的課題,或把科技目標設定人文思維的價值,育成人文與科技的合體昇華結晶,乃人類福祉矣。這個智慧的大課題,究竟是難是易,都在人們手中。(本文爲個人意見,不代表服務機關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