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廠押注AI這麼久,爲何還不跟進Sora?
本文系本站新聞本站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道總有理】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近來AI似乎正在成爲不少行業重兵集結、以求增長的一劑“良方”。
今年開工第一天,OPPO創始人兼CEO陳明永發布內部信,作出表態,稱“2024年是AI手機元年”,魅族也幾乎在同時官宣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All in AI。而據知名分析師郭明錤透露,蘋果下一代iPhone 16手機,有望成爲其首款AI手機。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AI手機毫無疑問成了展場焦點,包含OPPO、榮耀、小米、三星等多家手機廠商均展示了主打AI功能的新款手機。
AI手機的概念在資本市場上越發活躍。
電商巨頭也紛紛對AI電商興趣大增。近日,有消息稱,阿里成立了一支AI電商團隊,目前正在打造一款針對商家和達人的AI電商產品“繪蛙”,這是阿里在AI電商上的一次實質化的佈局。除此之外,字節跳動、拼多多、京東、百度等巨頭都試圖探索AI在電商場景的應用和落地。
但這些舉動相比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帶來的震撼,像是大廠們的小打小鬧,在AI技術潮流中,我們能期待大廠創造出更多的ChatGPT、Sora嗎?
“百模大戰”大張旗鼓,Sora出世“一片寂靜”
去年,整個互聯網科技圈最熱鬧的事,就是發佈大模型。
自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在全球爆火後,百度率先發布文心一言,阿里緊跟其後官宣通義千問,商湯科技帶來了“商量SenseChat”,360也開啓“360智腦”企業內測。隨後,騰訊、京東、字節跳動、華爲、攜程、本站等幾乎所有的國內大廠,紛紛宣佈了在類ChatGPT產品或AI大模型領域的佈局。
僅5月底,《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發佈的報告顯示,我國10億級參數規模以上大模型已發佈79個。在這場由ChatGPT引領的大模型熱潮中,無論是互聯網大廠還是人工智能相關的創業公司,都迫不及待地參與進來,生怕錯過了跟風的機會。
今年Sora的出現再次讓AI行業沸騰,可國內互聯網科技圈討論得熱火朝天,行動上卻普遍悶不作聲。
從Sora發佈至今,國內既沒有一場一場的發佈會,趁機大肆推廣自己的文生視頻成果,也鮮有互聯網公司高調宣佈跟進文生視頻大模型的賽道,信誓旦旦表示即將追趕Sora。那些原本在大模型風口中率先推出大模型的大廠們,如今似乎也低調起來,尚未表態公司在文生視頻領域的進度。
國內大廠在文生視頻領域不是沒有佈局。23年末,百度發佈了文生視頻工具“度加剪輯”,據稱可以一鍵獲取最新熱點、ai生成文案、一鍵生成視頻;字節跳動於去年11月18日推出了文生視頻模型PixelDance,可生成有高度一致性且有豐富動態性的視頻,阿里也上線了Animate Anyone模型。
然而Sora一出,大廠非但沒有主動湊熱鬧,反而有些避之不及。Sora發佈不久,有消息稱在Sora引爆“文生視頻”賽道前,字節跳動也推出了一款創新性視頻模型Boximator,只是,消息傳出後,字節跳動急忙出來闢謠,否認了中文版“Sora”的說法。
國內大廠佈局的重點不在文生視頻這一領域,他們的當務之急並不是努力趕上Sora,而是努力趕上GPT-4,這可以解釋爲什麼大廠不跟風Sora引發的新技術潮流,當然不得不承認,這也是由於文生視頻技術的差距。某大廠模型業務負責人無奈表示,“ChatGPT之前大家也都有聊天機器人啊……關鍵是能不能到達那個水準”,據其透露,這家大廠暫不打算開展文生視頻方面的工作。
技術圍繞業務轉?
由ChatGPT、Sora等AI技術成果帶來的震撼,給全球科技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廣闊的想象力,但技術熱潮造成的泡沫如影隨形。在國內,許多公司只是在跟風炒作,缺乏真正的技術儲備和研發能力,所以,Sora橫空出世,其對外展現出的驚人的能力,讓國內科技圈蔓延着一片焦慮。
更多的希望被寄託在互聯網大廠上,可AI發展道路上,我們在美國科技巨頭的創新成果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復刻和改善,這還能行得通嗎?不是不行,而是在技術推崇的環境下,大衆的期待在於超越,讓技術和技術創新應用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廠反而受自身所累。一位在一家頭部互聯網大公司任職多年、熟知大廠內部情況的AI公司創始人表示,一些大廠內的創業激情已經很少了,組織關係非常固化,年輕人想提一個意見很難,“而大模型真正需要的是年輕人拼了命去幹,才能幹成的。”
Sora就是一個例子,它背後的團隊包括兩名研發負責人Tim Brooks和Bill Peebles,系統負責人Connor Holmes,以及12名核心成員,博士帶隊,00後參與,成立還不到一年。
年輕人才聚集於互聯網大廠,互聯網大廠未必能挖掘出他們的價值。除了組織關係固化的原因,從國內大廠的舉動來看,目前大廠們搞AI技術研發和創新,更多的是服務於大廠自身的核心業務,試圖藉助AI對核心業務進行重構和升級,以突破增長停滯的困境。
換句話說,技術的價值是優先服務於業務。
比如阿里,阿里率先在電商與生產力場景利用AI重塑業務。淘寶目前在內測的AI原生應用「淘寶問問」,本質上是通過AI提升用戶搜索行爲的效率,實現AI導購的功能。而在學習辦公場景,此前釘釘的AI PaaS化與夸克的AI化,也體現出阿里多條業務線正在全面接入AI能力。
騰訊、字節跳動、百度都是如此。騰訊從優勢的泛娛樂陣地出發,在「AIGC+社交」與「AIGC+音樂」下重注,字節跳動着重內容領域,利用生成式AI提升內容的生產效率,百度更是早已宣佈將AI接入百度搜索、百度文庫、百度輸入法等前端產品。
相比改變世界,他們更樂於改善自身,顯然,這和硅谷推崇的技術理念有較大區別。
一位國內AI企業高管曾告訴媒體,2019年他試圖挖一個OpenAI員工。溝通中他介紹,我們的願景是幫助人類從碳基走向硅基,OpenAI員工則回覆,我們的願景是創造上帝。區別在哪?國內大廠研發大模型、開發大模型時代下的應用,即使成功了,最大的成果可能是侷限於某一業務或領域的成果,相反在硅谷,創業者和大小公司更喜歡先把大膽的、富有想象力的東西做出來,再去考慮怎麼用。
後者帶來顛覆性力量的機率往往更大,而前者對於追逐技術變革的年輕人反而像是一種束縛,因爲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在公司的業務框架內進行微創新。
大廠投資,在AI追逐賽中還管用嗎?
互聯網大廠的穩固,一部分源於核心業務構建起的行業壁壘,另一部分則受益於資本的力量。前些年這些大廠以投資爲手段跑馬圈地,瘋狂撒錢,將自身的業務版圖不斷擴大,帶來了巨大的收益,而且他們憑藉資本的力量左右着新興領域創業公司們的發展,是以,影響力更爲強大。
儘管當前互聯網大廠的戰略投資被迫收縮,可投資和收攏創業公司依然是他們押注未來的一個重要手段。
除了親自下場開發大模型,大廠們同時也在尋找潛在的AI明星獨角獸。近日,有媒體從知情人士處獨家獲悉,通用大模型初創項目MiniMax正在進行新一輪大規模融資,阿里爲其中的核心領投方。在此之前,阿里已經對百川智能、智譜AI、月之暗面以及零一萬物進行了投資,至此,阿里對頭部幾家國產大模型完成投資覆蓋。
騰訊的投資也不少,在MiniMax、光年之外、深言科技、智譜AI等公司的背後,都可以看到騰訊的身影。
參考微軟和OpenAI,2019年,微軟向OpenAI注資10億美元,開創了與生成式AI初創企業合作的先河,兩者的互利共贏證實了巨頭藉助投資實現技術競爭的可行性。而在國內,這種方式能創造出更多的ChatGPT、Sora嗎?
一位投資人表示,對於項目方來說,與互聯網巨頭的綁定是一把雙刃劍。即一方面這種深度綁定未來或成爲對自己發展的掣肘,“另一方面是,項目通過這種綁定一下子就擁有了非常好的訓練資源,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推出比國內其他創業公司更好的大模型”。
國內互聯網大廠以往投資風格的強勢,是AI初創企業和巨頭綁定後可能造成困擾的緣由。尤其是阿里,阿里不少投資、併購項目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絕對的控制,它將所投公司強行融入自身的生態體系,來優先供養電商、文娛等內部業務,導致這些公司的發展反而不比以前。
一個有利於初創公司的現狀是,我們看到,不少AI明星企業的背後可以同時站着多個互聯網大廠,這意味着大廠暫時不追求對投資項目的控制權,被投公司也無需站隊。他們即使獲得了某一大廠的投資,也仍能和其他大廠保持合作。
不過這種結盟似乎無法推動大廠在大模型及大模型應用的爭奪賽中獲得明顯優勢,實現贏者通吃,而且淺層次的合作和不控股的投資,或許也代表大廠爲初創公司所提供的助力有限。
當然,時至今日,國內還尚未出現一個能引起各方競相爭奪的“OpenAI公司”,大廠的投資目前僅是灑灑水罷了。
內部創新還是外部聯盟,大廠在這場技術性潮流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正在摸索,而等待下一個Sora,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