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報社記者的價值(楊艾俐)

蘋果日報。(讀者提供)

半年內,臺灣三家報紙都相繼並版或停刊——《旺報》、《聯合晚報》、《蘋果日報》,對喜歡讀報的人是莫大損失,尤其是曾經是報社記者的我們。《旺報》併入《中國時報》、《聯合晚報》停刊,《蘋果日報》則是停紙本。加上現在平面媒體記者也時時刻刻是截稿時刻,今後「報紙」成爲稀有動物,「報社」記者很早就死亡了。

報紙其實是很迷人產品,它跟隨着人們日出而作的慣性,五點半有送報生,將報紙送到家門,讀者可以一面看報紙,一面吃早餐,或者在7-11買一份報紙,喝一杯咖啡;下午三點半看晚報,尤其是股市情形。到後來,臺灣開始6家24小時新聞頻道(也是世界奇觀美國如此大,也只有兩個24小時新聞頻道),很多新聞都是直接從報紙改寫,不透露任何消息源,到如今猶是。

我剛入新聞界也曾經在報社裡工作4年,文字在臺灣受到的光環重重,老闆、讀者及政府官員都有愛才之心,比電視廣播領風騷,報社記者是很迷人的行業,它也是每天有着規律作息,雖然節奏很緊湊,有時有臨時大事,必須加班,黃昏時,一律回到報社,吃完晚餐後,就開始寫稿,此時整個採訪組,只聽到沙沙聲,是原子筆寫在稿紙上的聲音基本上,10點截稿後,也很難再有什麼作爲,只能跟同業打打電話,看明天的行程,12點結束髮稿後,採訪主任常帶着記者去吃宵夜,此時再憂慮,漏了什麼新聞都沒有意義,回去後睡覺,等第二天再戰。

第二天報紙到了,馬上可以看到昨天用筆寫的潦草稿件成爲工整字體排在報紙上,我媽媽就會把我寫的專欄剪下來,貼在剪貼簿上。比起現在的網路記者,每個時刻都必須是截稿時間,報社記者有較多時間求證,寫深度分析,甚至做評論

等到我到《天下雜誌》工作時,雜誌社都是單獨訪問人,少了同業及同事的同舟共濟,也不能每天去跑新聞,誠是一種遺憾,尤其是月刊,痛苦週期是以月計,而不是以天計,回想報紙記者固然累,但至少每天有休息的節奏。

當時的報社記者少,投入此行業的人都有着高度使命感,在大專聯考時,很多人的第一志願是政大新聞系,下來是文化大學新聞系,在學校受到師長的耳濡目染,以「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爲職志,雖然後來報紙受到嚴重影響,但從業人員仍以這些價值觀爲榮。願未來新聞記者,不管是哪種載體,都能以此爲圭皋。(作者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