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日本軍工企業「不進則退」?下一代輪型裝甲車的啓示
▲日本陸上自衛隊機械化部隊的主力-96式八輪裝甲車,早已淪爲不堪評價的裝備。(圖/黃竣民提供)
日本的重工業基礎與發展在上個世紀以前一直屬於領先亞洲的地位,即便在冷戰期間陸上自衛隊(JGSDF)仍然是一支令人稱羨的軍隊,不過隨着各國在軍事領域的相繼投入,讓日本自身的諸多限制條件,反而成爲另類的緊箍咒,而讓陸上自衛隊逐漸在亞洲失去優勢。
回顧二戰後的數十年來,日本政府遵循着國家指導的工業投資和進口替代政策,重建本國的製造業基礎,並以推升經濟自主爲主要的目標,加上日本《憲法》規定將自衛隊嚴格地限制僅能作爲領土自衛用,更立法禁止將武器出口國際,因此日本自衛隊的各項主戰裝備出奇的昂貴已是衆所皆知,而陸上自衛隊的車輛裝備也幾乎完全依賴自身承包商自行設計和建造,在1980年代,日本國防工業的生產技術幾乎可以與西方先進國家的產品並駕齊驅,機械化部隊的結構也是處於當時較高的水平。
▲先前日本自衛隊也對「拳師犬」裝甲車感興趣,然因經費與交通限制等諸多因素而放棄。(圖/黃竣民提供)
但是從最近日本防衛省針對八輪裝甲車所開的國際標案看來,着實不免令人爲日本的軍工製造實力開始產生懷疑,向來不惜高成本也要堅持國產化的日本自衛隊,竟也面臨到自身產品無法達標的窘境!隨着近年日、韓關係的緊張,還有韓國軍工企業大肆在國際上搶佔市場,整體的企圖心昭然若揭,面對中國大陸就更不用提了,更何況還有迅速竄起的新加坡,在輪型裝甲車的領域,日本好像突然在這個的排名上一下子就跌出前三名,驗證了軍工企業面臨全球競爭下「不進則退」的真理。
▲由小松製作所推出的下一代輪型裝甲車,因一直無法通過抗彈測評而慘遭退貨。(圖/ATLA)
隨着日本自衛隊的海外派遣任務增加,除了海上的護航、反海盜…任務,陸上自衛隊也終於有機會踏出國門,去從事一些聯合國所指派的任務,不過也因此讓陸上自衛隊裝備過時的問題浮上臺面,畢竟陸自所執行的並非是作戰任務,因此在人員的防護上,優先程度高於火力或機動力,這也讓上個世紀設計概念下的裝備無法適應現代的複雜環境;陸自的96式八輪裝甲車只是一例,因爲廉價但高致命性的即造爆裂物(IED)氾濫、反坦克導引飛彈(ATGM)的推陳出新,傳統的裝甲車設計在現代戰場越來越難以存活。雖然96式輪型裝甲車已經着手過一些改善工程,卻仍然無法克服當前諸多的挑戰,也因此催生出了「下一代輪型甲車」的案子。
▲檢視小松製作所的裝甲車內裝,實在是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簡陋版本,不堪一擊也是必然的結果。(圖/ATLA)
目前依照日本防衛省的消息,針對陸上自衛隊「下一代輪式裝甲車」的標案,已經選出來自美國「通用動力地面系統」(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s, GDLS)的輕型裝甲車輛(LAV)6.0、芬蘭「派崔亞」(Patria)的「裝甲模組化車輛XP」(AMVXP)和日本本土的「機動裝甲車」等3款載具進入評選,預計到2022年會決選出最終的入選者,以獲得數百輛的訂單。
▲芬蘭的「派崔亞」AMV輪型裝甲車,近年來在市場上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圖/黃竣民提供)
在此之前,其實日本已經原地打轉了好幾年,因爲由原製造96式裝甲車的廠商承辦「下一代輪型裝甲車」,而提交的樣車防護性均無法達到規格要求(車身防彈板性能各異、厚度不足,在實彈射擊的測試中屢次被射穿…),一度讓「小松製作所」(Komatsu)臉面無光外,也讓研製成本不斷超出所能忍受的極限,迫使防衛省也終於失去耐性,轉而採國際標以解決燃眉之急。也因爲輪型裝甲車(改進)計劃失敗的結果,這下子或許可能無意中打開了日本多年來首次大規模外購,而非專斷由本土地面車輛平臺所生產裝甲車的新局面。
▲美國和加拿大軍隊大量使用「通用動力地面系統」的輕型裝甲車輛系列。(圖/GDLS)
不過,如果實地去體檢現在陸自所使用的96式8x8輪型裝甲車,的確會得到相當難堪的結論,雖然日本對於當今輪型裝甲車一哥的「拳師犬」(Boxer)裝甲車很感興趣,可惜在預算與國內法規的多重限制下,只能揮淚將其排除在外,採用噸位相對較輕的幾款入圍參與測評。雖然日本的「三菱重工」(MHI)還是以16式輪式突擊砲車爲基礎,生產了改良版的裝甲運兵車版本參與這一次的測評,但日本的武器實戰程度一直不高,要不是爲了保住工業強國的顏面,實在很難期望它能有多高的戰力值。相較之下,芬蘭的「派崔亞」AMV輪型裝甲車,近年來在市場上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爲滿足客戶量身訂製的需求,已成功在波蘭和南非推出衍生的平臺型號(KTO Rosomak和Denel Land Systems Badger車系),加上,目前AMV輪型裝甲車在國際市場上的曝光度可是蒸蒸日上。而美國的「通用動力地面系統」輕型裝甲車輛系列,在過去15年來一樣在市場上佔有地位,美國的「史崔克」(Stryker)和加拿大的LAV Ⅲ都是目前美、加陸軍機械化部隊中的骨幹。而且這些強勁對手還強調了願意在日本當地建立生產線和技術轉移的意願,這使得競爭力大增,相對的也對「三菱重工」形成壓力,如果真要講出「三菱重工」的產品在三者中的優勢,那大概只剩下通用後勤跟維護本土國防工業能夠算得上了!
▲由「三菱重工」接手,將以16式機動戰鬥車底盤爲基礎,進行裝甲運兵車款的改造款,至於能否雀屏中選則還有待觀察。(圖/黃竣民提供)
檢視日本陸上自衛隊接收主戰裝備的速度而言,也難怪這「下一代輪型裝甲車」的換裝案已經非常急迫,就拿16式機動戰鬥車(MCV)的列裝速度(每年僅接收20-40輛),如果以此龜速要將原96式裝甲車全數完成換裝,那可能不知要等到何年。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只能怪先前國內軍工分配的政策使然,讓上不了檯面的設計案,不僅研製費用遠超出預算還造不出合格的裝備,更從得知需求到推翻自建案,當中又蹉跎了近5年的時間,到頭來仍得重頭再走一趟。日本長期以來有美軍的駐防,其海上、空中自衛隊也是一支令人不可輕忽的戰力,但相較起資源不足的陸上自衛隊,近年來可謂身陷泥沼。以日本重工業的水準,在這些領域上仍不免與國際脫節,而我國的國防裝備自制案或許也會陷入類似的困境,相關研製單位是該有一些警覺,畢竟根留本土外,也不能一眛地閉門造車!
熱門推薦》►不欠「東風」的十一國慶閱兵►臺灣野戰防空 終有機會補破網
►看更多【黃竣民】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