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香港"高考"歷史科試題來了……

香港文匯報報道,去年惹出“試題風波”的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5月6日開考,記者瞭解到卷一的四道題目,有內容涉及內地和香港經濟兩地關係。對於今年的出題水準,有歷史教師表示,考試內容與課程宗旨相吻合,確實是在考查學生的歷史知識。

因應疫情精簡考試內容安排,香港考評局將此次歷史科考試分兩份試卷。上午率先開考的卷一設置了4道歷史資料題,考生四選三作答,作答時間相應地減少了15分鐘。

第一題爲20世紀上半葉的香港經濟特色發展情況,1930年代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資料A爲1910年香港永安百貨公司的一幅海報,資料B是兩則引文,取材自一本歷史書,其中一則引文提及內地電影公司對於香港的影響

第二題聚集20世紀下半葉的內地經濟發展。

資料包括1950年代天津企業掛牌儀式、1991年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幕典禮的歷史照片,連同時任深圳市市長李傳芳談及1980年代深圳快速建樓的專訪內容。試題要求考生解釋1950年代及1990年代社會主義在內地發展的現代化特色,推論1980年代深圳經濟發展特徵,以及闡述1978-2000年推動內地快速實現現代化的因素

第三題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和平協議有關。第四題涉及冷戰時期美蘇關係蘇聯的外交政策

至於卷二則是七選二作答,涉及1971-1997年間香港的角色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日本軍國主義、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歷史發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共同體、20世紀下半葉國際組織的發展;最後一題提供了三個年份,分別是1929、1945、1991年,要求考生選取一個年份,並解釋其爲何被視爲20世紀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有歷史教師表示,今年的考試內容與課程宗旨相吻合,確實是在考查學生的歷史知識,相信考生表現亦與過往相當;也有歷史教師認爲,有關於香港和內地經濟的題目,考查考生對於香港參與改革開放相關內容的掌握,較爲正面地展現了兩地關係密切

當然還有歷史教師認爲,題目比較多地問及特徵特色、問得比較細,不像過去那麼“大路”,對於考生的要求更高,可能合格容易,但想要拿高分相對困難。

去年DSE歷史科的考試中,卷一的第二道歷史資料題問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爲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觀點,引起極大爭議。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批評,這道題目引用的資料過於片面且有引導性,考生作答根本沒有討論空間,因爲當年日本侵華“只有弊沒有利”,更嚴重傷害受到苦難國民情感和尊嚴。

香港考評局最終應要求取消上述試題,而負責該科的考試及評覈發展部經理楊穎宇則作離職處理。

另據瞭解,今年4月下旬的DSE通教育科考試同樣是設兩份考卷,分別爲卷一資料迴應題,屬於必答部分;以及卷二的延伸回應題,考生可三選一作答。卷一的第二題關於內地太陽能發展對其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影響,提供的資料涉及“太陽能扶貧”,考查考生是否瞭解內地的扶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