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德國模式」失靈?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下,近年來德國產業界則普遍瀰漫着危機感─面對2020年代國際政經局勢的各項新挑戰,持續吃着老本的「德國模式」恐將失靈,若不大刀闊斧進行變革,德國可能會步上類似日本1990年代衰退的後塵,甚或淪爲世界經濟舞臺上的二流國家。根據智庫科隆德意志經濟研究院(IW Koln)在2021年9月發表的研究報告,德國經濟正面臨以下4項嚴峻的挑戰:

一、數位化居劣勢 拖延產業轉型

面對美、中、韓等主要競爭對手,德國在市佔率、關鍵技術專利數,乃至於新創產業的發展上,皆明顯居於劣勢,首先,德國對網路基礎建設的公共投資長年不足,在速度與覆蓋率上都遠遠落後競爭者;其次,德國軟體方面亦不能滿足數位化的需求,德國法規對於個資使用的規定仍有相當多灰色地帶、行政作業冗雜繁瑣;再者,德國產業界的傳統包袱較重,面對創新需要較多的調適。

二、減碳成績不及格 綠色轉型得加把勁

歐盟執委會已於2019年底提出《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力推在2030年減碳50%、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德國的碳排量在梅克爾執政時期不減反增,已屢遭各方批判,綠色轉型已獲德國產業界普遍共識,但現實問題是:綠色轉型意味着要徹底升級各產業的生產與經營模式,綠色轉型也意味着產業洗牌的風險,對於作爲德國經濟命脈的汽車製造業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具體要如何實現仍有待努力。

三、科技人才短缺 疫情來襲雪上加霜

人才問題正是德國的軟肋:德國已進入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各行各業皆已普遍出現專業人力缺口,在所謂「MINT」(Mathematics╱Informatics╱Nature science╱Technology)領域更是如此。有2/3的企業表示,人才荒的問題在未來5年內即將對其營運產生嚴重影響;另有超過5成的企業認爲,其數位化升級最大的障礙是聘不到相關人才。

此外,德國目前嚴重缺乏公共建設的規劃人才與產業升級的行政人才,有2/3的公家機關都正面臨相關專業人力缺口,而必須與私人企業搶人。產業數位化與綠色轉型的挑戰需要大量公共建設的支持,而公部門與私部門搶人才的局面,無疑會造成雙輸的結果。

四、繼續「熱切擁抱」中國市場面臨兩難

德國出口額佔GDP比高達88%,更容易受到外部情勢波動的影響。梅克爾時期,德國熱切擁抱中國市場,中國進而超越美國成爲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同時卻也因美中競爭白熱化,中國經濟走向內循環並加重保護主義,政治走向高壓嚴管,使得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德國面臨了極大風險。

再者,中國政府持續透過國家補貼與制度保護等不公平競爭手段,讓德企面臨高度競爭壓力。特別是在關鍵高科技領域。此外,中國政治走向高壓嚴管,大大增加了德企遵守規則的成本與違規受制裁的風險。此外,中國亦能以國安爲由,要求德企提供關鍵敏感資料,或要求對中出口的德企將相關資料儲存於中國在地的伺服器等等,都對德企造成不利影響。

數位化、碳中和、人才短缺、中國兩難,這四大挑戰都是梅克爾時期留下的待決難題,也將決定2020年代德國經濟發展的基調。德國2021年12月在繼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下成立的新政府,也將以與前政府不同的策略來回應上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