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業復甦:四大酒店重新洗牌,房價提升能否持續?丨文旅年報觀察⑤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實習生黃宏韜 上海報道
“五一”假期臨近,酒店市場重新點燃。
來自攜程的數據顯示,“五一”期間,境內酒店搜索熱度同比去年略有增長,天水、徐州、淄博等城市成爲酒店預訂增速最快的城市。
具體到個別酒店,華住集團數據顯示,截至4月23日,今年“五一”假期的酒店預訂率已持平於去年“五一”假期預訂率,且有持續攀升之勢,其中,成都、重慶酒店的預訂率比去年“五一”假期預訂率增加了3%。
酒店數據的變化是觀察“五一”旅遊市場的一個窗口,而即將過去的2023年報季則從更大維度反映了這個市場的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挑選了華住集團(01179.HK)、錦江酒店(600754.SH)、首旅酒店(600258.SH)、亞朵集團(NASDAQ:ATAT)這四家國內頭部酒店的業績數據,發現的一個共同趨勢是:2023年旅遊市場全面復甦,四家公司營收均同比兩位數增長、淨利潤成倍增長,總體上恢復甚至超越2019年水平。
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相比2019年,國內酒店業經歷了重新洗牌,“營收第一”的寶座易主。2023年,華住集團的營收規模突破200億元,淨利潤突破40億元,而原來的“老大哥”錦江酒店營收、淨利潤被全面反超。與此同時,亞朵迅速崛起,但首旅酒店2023年的業績不及2019年。
三年疫情之後,中國酒店業格局悄然生變。
確定性復甦
2023年,是旅遊限制解除後酒店業的第一個完整財年,可以確認的是,2023年是酒店業強勁復甦的一年。
這一年,文旅市場熱點迭出:淄博燒烤、哈爾濱冰雪遊……網紅城市頻頻出圈;各個假期的旅遊出行數據也連創新高。這些無一不拉動着酒店業的發展。
數據顯示,華住集團2023年實現全年收入219億元,同比增長57.9%,錄得淨利潤41億元,疫情之後首度扭虧爲盈。
錦江酒店在連續三年扣非淨利潤虧損之後,2023年也實現扭虧爲盈,合併營業收入146.5億元,同比增長29.53%;歸屬淨利潤10億元,同比增長691.14%;扣非淨利潤爲7.7億元。
亞朵集團2023年實現營收46.66億元,同比增長106.2%;歸屬淨利潤爲7.37億元,同比增長651.42%。首旅酒店2023年營業收入約77.92億元,同比增長53.1%;淨利潤約7.95億元,同比扭虧爲盈。
這4家國內酒店中,2023年就有2家扭虧,淨利潤數據增幅在數倍以上;其中,華住集團和亞朵集團的淨利潤數據已遠超2019水平,2019年兩家公司淨利潤分別是17.69億元、6496萬元。
其他關鍵指標也顯示酒店市場的回暖。亞朵集團方面,2023年RevPAR爲377元,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114.4%。錦江酒店2023年度境內酒店整體RevPAR同比增長46.87%,爲2019年同期的106.28%;境外酒店整體RevPAR同比增長11.8%,爲2019年同期的111.4%。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的旅遊市場出現一些新變化,這帶動酒店行業在產品結構及服務上進行相應調整。例如,2023年興起的“反向旅遊”,就爲三四線城市等下沉市場帶來機遇。業內人士指出,下沉市場供需兩端均產生新變量,頭部連鎖有望持續向下拓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多家公司財報中發現,其均在加速向下沉市場佈局。截至2023年底,華住集團在營酒店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佔比爲40%,相較2022年提升了2個百分點。首旅酒店也在年報中指出,“公司深刻洞悉下沉市場酒店發展趨勢,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開業店數量與滲透率不斷穩定增長。”
對於過去一年酒店業的表現,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兼酒店產業學院院長王培來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數據和業內人士實際感受來講,都可稱得上是復甦了。”
不過,王培來坦言,這種復甦應該加上一個限定詞,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三年疫情後人們的一種“報復性”出遊心理。“雖然是有前提的復甦,但其火爆程度都充分說明中國確確實實是一個大市場,動輒上億甚至是幾十億的出行人次,在全世界都是蔚爲奇觀。但另外一方面,這種復甦也給行業規範經營、應急經營、消費者素養、‘網紅’與‘長紅’現象等帶來更多深度思考。”
格局大調整
在整體復甦的背後,更值得關注的是,經過三年疫情,四家國內酒店業龍頭公司經歷了大洗牌。
錦江酒店是國內酒店的“老大哥”,2019年,其營收規模在四家之中領先,當年實現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爲151億元、10.92億元。彼時,華住集團排在第二位,營收爲112.1億元、淨利潤17.69億元;首旅酒店排在第三,營收爲83.11億元、淨利潤8.85億元;亞朵規模最小,營收僅15.67億元、淨利潤6496萬元。
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四家企業業績無一例外,均受到影響,營收均出現下滑。華住和首旅淨利潤陷入虧損;只有錦江的表現穩健,淨利潤實現1.1億元;亞朵也有4205萬元利潤。
2021年,四家酒店的營收較2020年有所恢復,但華住淨利潤還處於虧損狀態。錦江的淨利潤降至9563萬元,首旅轉盈至5568萬元。亞朵的表現反而最好,實現淨利潤1.451億元。
但到了2022年,從四家酒店的盈利情況來看,市場環境進一步惡化。當年華住的淨利潤虧損擴大至18.21億元,首旅虧損擴大至5.8億元,亞朵淨利潤下滑至9810萬元。只有錦江的表現還算穩定,淨利潤約1.3億元。
從上述數據來看,錦江在疫情中的表現似更爲堅韌。但實際上,這三年錦江酒店獲得了較高額度的政府補助,共計約9.21億元。
2023年,這四家酒店的位次已經發生了大的調整。華住的營收已從2019年的112億元擴大至219億元,錦江從151億元降至146.5億元,首旅從83.11億元降至77.92億元,亞朵則從15.67億元增長46.66億元。利潤方面,華住從2019年的17.69億元增長至41億元;錦江從10.92億元降至10億元;首旅從8.85億元降至7.95億元;亞朵則從不足1億元增長至7.37億元。
也就是說,無論從營收還是淨利潤數據,華住都在這四家酒店中遙遙領先,亞朵則作爲後起之秀,四年間業績數據實現快速增長,淨利潤已逼近首旅。而錦江酒店、首旅酒店業績均不及疫情前水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報道曾指出,錦江酒店2023年業績低於預期有其特殊原因,主要受到海外業務拖累,由於海外通脹和持續加息,較高經營槓桿下淡季利潤端承壓。
但除此之外,四家酒店格局調整的背後,顯然還有更深層次原因。
王培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相對於錦江和首旅的國有機制而言,華住和亞朵作爲民營企業有着對市場更高的敏銳度。這可以從各自核心競爭力打造和彰顯角度爲例加以說明。”
他舉例稱,華住從酒店選址、更新改造、供應鏈保障、人才遴選與培養、門店運營與管控以及集團層面的數字化運營等全過程均展現出強大的能力。亞朵雖然從體量上來講無法相比,但憑藉其鮮明的品牌定位等贏得了年輕消費羣體的青睞。反觀作爲國企的錦江和首旅,無論是在上述核心競爭力的打造還是所謂獨特消費場景的培育上面都乏善可稱,給人感覺相對“沉悶”,缺乏亮點。
值得指出的是,亞朵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不務正業”所發展的零售業務。財報顯示,2023年其零售業務收入增長至9.72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增長至20.81%。
王培來對此點評稱,亞朵貫徹“所見即可買”,藉助酒店場景實現跨界零售的經營模式,在突破傳統酒店以“房”“餐”爲主要收入來源的同時,極大提升了盈利能力,這也是其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房費支撐
確定性復甦、格局調整之外,2023年的酒店業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酒店業整體復甦除了需求拉動之外,一個重要的支撐因素是房價的提升。
STR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內地酒店每間可售房收入(RevPAR)指數爲100,與2019年同期持平。業績的恢復主要由平均房價驅動,平均房價(ADR)指數達到104,“酒店漲價潮”使酒店的盈利能力長足恢復。
具體來看,四家中亞朵集團酒店的RevPAR最高,達到377元,日均房價(ADR)爲464元,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107.9%。
華住RevPAR爲242元,同比增長53.9%。其平均房價由2022年的236元/間上漲至2023年的299元/間,增速達到27.4%,其中經濟型和中高檔房價增速分別達到14.9%和16.0%。
錦江財報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境內全服務型和有限服務型酒店平均房價分別爲529.74元/間和251.86元/間,同比分別增長16.3%和15.4%。
首旅2023年全部酒店RevPAR爲15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8.4%;平均房價23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2%。
四家酒店的房價與營收業績保持同比增長,不過平均房價增長率仍低於營收增長率。
酒店漲價並非國內僅有,從2023年全年來看,希爾頓ADR爲158.62美元,同比增長5.4%。洲際酒店2023年平均每日房價同比2022年增長5%,同比2019年增長13%。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受訪時表示,除了低基數的影響外,各家酒店平均房價的增長也是業績數據增長的一個因素。這種依靠房價增長獲得的業績數據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端化的趨勢。然而,高房價是否會影響今後這些酒店的表現,這需要看酒店在成本控制和營銷策略等方面的表現。如果酒店在這些方面做得足夠好,那麼高房價並不會對酒店的表現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王培來認爲,“平均房價反映的是市場支付能力,它的增長如果一直持續下去,那說明真是徹底復甦了。問題在於這種增長疊加了三年需求的集中爆發,幾個假期的集中消費,熱點景區熱點地段酒店有限供應造成的價格擡升等現象,實際是無法真實反映常態的大衆的消費水平的。”
“所以我認爲是不可持續的。更不能因此就認爲酒店市場應該進一步提升檔次,除了少數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或沒有替代性核心旅遊目的地之外,實際上高端或超高端酒店在中國是過剩的。”他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