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業績齊增 國際酒店巨頭“力拼”多元化供給|文旅年報觀察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 上海報道

中國酒店市場加速回暖的趨勢,堅定了國際酒店巨頭在華的開拓步伐。

5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希爾頓集團獲悉,截至2024年3月,該集團在華開業及運營酒店數量已經超過650家,旗下從奢華酒店、全服務酒店品牌簽約態勢良好,精選服務酒店簽約紀錄創新高,各品類取得快速發展。

而根據各大國際酒店集團年初公佈的開業計劃,基於對中國酒店市場的樂觀預期,萬豪國際、希爾頓集團、洲際酒店集團等紛紛加碼,深耕“本土化”策略。

積極的信號也從各大國際酒店集團新近發佈的一季報中傳遞出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今年一季度,萬豪國際、希爾頓集團、洲際酒店集團的RevPAR(每間可售房收入)、ADR(平均每日房價)等多項核心經營指標同比實現增長。這背後,來自中國市場的驅動力不容忽視。

但需指出的是,自2023年以來,國內酒店市場的供需關係已經走出了“冰點”狀態。大量的酒店物業重新投入市場,供給增速創下近年來新高。此外,國內旅遊消費市場的新變化,同樣影響着各大國際酒店集團在華的拓展規劃。

在業內人士看來,酒店消費所呈現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並存的趨勢,將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如影隨形”,並考驗着各大酒店集團的供給策略。

ADR等數據同比好轉

最新發布的一季報顯示,各大國際酒店巨頭交出了一份可觀的成績單。

這其中,萬豪國際和希爾頓集團分別實現調整後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總額分別爲11.42億美元、7.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17%。

較好的業績表現令國際酒店集團的掌舵者欣喜。希爾頓集團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弗∙ 納塞塔便稱,一季度淨利潤的表現“顯著超越了我們的預期”。考慮到當前簽約客房數量和發展速度,他還預計希爾頓集團今年將實現6%到6.5%的淨增長。

通常來看,RevPAR、ADR、Occupancy(入住率)等關鍵性的指標,可以反映出了各大酒店集團的經營質量。在今年一季度,上述三大國際酒店集團這幾項財務指標均實現了穩定增長。以希爾頓集團爲例,其全球範圍內RevPAR爲104.16美元,同比增長2.0%。而在備受關注的ADR數據上,希爾頓集團則實現同比約2%的增長。

報告期內來自亞太地區(或大中華地區)的表現,更是成爲各大國際酒店集團一季度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萬豪國際第一季度大中華區RevPAR和ADR增速分別爲6.0%、2.2%,洲際酒店集團這兩項數據則分別爲2.5%、1.3%。

根據希爾頓集團財報,得益於休閒和商務旅行需求的穩定增長、亞太區域內旅行以及國際入境賓客的持續增加,2024年第一季度亞太區的RevPAR較2023年同期增長7.9%。其同期的ADR爲114.90美元,同比增幅達到5.7%。

此外,與去年同期相比,萬豪國際、洲際酒店集團今年一季度在大中華區的入住率數據均實現上升——萬豪國際和洲際酒店集團入住率分別爲64.4%、53.5%,分別增加了2.3個百分點、0.7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對比萬豪國際和洲際酒店集團,希爾頓集團報告期內亞太地區的RevPAR和ADR增幅均顯著。對此,該集團將主要“功勞”歸因於中國的出境遊客:“來自中國市場的出境賓客爲東南亞、日本等區域市場帶來進一步的客流和收益。同時,文化演出活動拉動的‘演唱會經濟’等趨勢也對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區域酒店的營收帶來促進作用。”

隨着全球旅遊業逐漸走出疫情陰影,全球範圍內的旅客流動重新激活各大酒店集團區域化的產品體系,而擴大供給的規模效應依然是當下各大國際酒店集團的重點方向。

今年一季度,萬豪國際在全球範圍內的新簽約項目總數超3400個,近54.790萬間客房,較去年同期增長了9%。希爾頓集團則達到歷史新高,其截至一季度末的簽約項目規模約爲3380家酒店,簽約客房數量達47.23萬間,同比增長10%。洲際酒店集團今年一季度則簽約了129家酒店,客房數量約1.77萬間,同比增長7.1%。

需指出的是,報告期內,各大酒店集團同樣重視大中華區的項目拓展。

萬豪國際公佈,一季度大中華區新簽約酒店數顯著增長,至第一季度末,其在大中華區酒店數已超530家;希爾頓集團今年一季度旗下奢華及全服務酒店品牌簽約態勢良好,在華運營酒店數量超過650家。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希爾頓集團方面表示,“在大中華區,今年我們將迎來更多的發展里程碑,這意味着我們不斷擴大布局,從而帶動業務增長。”

公開報道顯示,自2023年以來,希爾頓集團旗下奢華、全服務、精選服務等高端和中高端酒店品牌加速在華拓展步伐,目的地覆蓋一線城市、熱門目的地以及新興目的地等。

最新的數據顯示,作爲希爾頓酒店集團旗下中高端品牌,希爾頓花園酒店今年一季度完成30個簽約項目,在華髮展簽約紀錄創新高。且截至4月底,希爾頓花園酒店在華運營酒店加籌建酒店數量已超過230家。

東吳證券5月最新發布的研報指出,酒店行業已經從供給邏輯進入“結構性升級”邏輯。“酒店集團的經營需求處在從規模化到品質化過渡的過程中,具備較強打造中高端品質化能力的酒店集團稀缺性和價值凸顯。”

多元化供給支撐經營韌性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國內旅遊消費市場迎來增長。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的數據,今年“五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28.2%;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1668.9億元,同比增長12.7%,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3.5%。全局上游客量和旅遊收入的雙增,表明國內旅遊市場已經恢復至平穩有序的發展態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萬豪國際獲悉,“五一”假期期間,萬豪國際大中華市場酒店整體平均入住率較好,與去年表現持平。其中,洛陽、義烏和秦皇島等二、三線城市平均入住率高於去年同期。

類似的情況也在希爾頓集團出現。以西安市場爲例,該集團“五一”假期整體入住率相當可觀。其中,西安曲江希爾頓嘉悅裡酒店,自開業以來,其平均房價及平均每間客房收益,在西安市場酒店中均居於領先地位。希爾頓集團相關人士還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於即將到來的端午假期,我們保持樂觀態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繼去年在熱門城市和目的地開設深圳康萊德酒店、南京牛首山希爾頓酒店、海南土福灣縵慕度假村、廣州越秀賓館等酒店,希爾頓集團今年持續在超一線、一線城市如上海、重慶、成都等地帶來奢華、高端及生活方式品牌的酒店開業,同時深入佈局高鐵沿線的熱門城市,以開拓更廣闊的目的地。

有酒店人士指出,各大酒店集團開業籌建遍地開花,在區位及品牌佈局方面,酒店品牌需根據城市能級、品類供給、業主需求來佈局合適的品牌和酒店,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出行場景需求。

不過,當遊客“報復性消費”的心態迴歸平常,考驗各大酒店集團經營韌性的時刻才真正到來。

5月11日,STR發佈了《中國內地“五一”假期酒店市場表現回顧》報告。數據顯示,從今年“五一”假期各級別酒店平均房價來看,雖然對比2019年各級別酒店的ADR均實現增長,但對比2023年同期,各級別酒店的數據均下滑。其中,高端、超高端和奢華酒店的ADR同比降幅均超過12%。

對此,一些業內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量升價跌”的現象之所以出現,一方面與國內遊客市場目的地多元化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目前整個酒店行業的供需關係相關。

旅遊酒店行業高級經濟師趙煥焱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認爲,“‘五一’假期所體現出來的縣域經濟消費特點,意味着三、四線城市、地縣級城市的酒店業是不可忽視的市場,也顯示了酒店消費多樣化、個性化的趨勢。”

“遊客追求更鬆弛和更具性價比,加速了下沉趨勢。”攜程研究院行業分析師王亞磊也指出,相比一二線城市的“人擠人”以及高企的住宿、餐飲費用,下沉市場具有性價比。

實際上,旅遊市場的下沉反映了旅遊市場供給側、需求側的結構性變化。且從供給側看,高鐵等交通基建的完善,則提高了三四線及縣域市場與中心城市的直達性,併爲新興旅遊目的地的出現創造了硬件條件。

而國際酒店巨頭們正在對上述變化做出快速應對,這既考驗了各大酒店集團的供給體系,又強調了酒店定價的靈活反應能力。

從萬豪國際和洲際酒店集團公佈的2024年開業計劃中,太原、寧波等地二、三線城市將進入新佈局城市名單。

而希爾頓集團今年同樣會開拓更多的新興目的地,包括新疆賽里木湖、江西景德鎮、桂林陽朔、開封等。

“我們看到消費者旅行偏好呈現出‘碎片化’、‘散點化’的趨勢,他們既願意前往熱門目的地,又渴望探索小衆景點。”上述希爾頓集團人士認爲,消費場景的多元化即對應着住宿需求的改變。“我們會持續引入新的品牌,以滿足相應的住宿需求 。”

對於酒店集團而言,不同酒店品牌代表着不同的理念和敘事特色,對應着不同的個性化體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些年來,萬豪國際、希爾頓集團等國際酒店巨頭無一例外都在加大引進新品牌的力度。

一個新近的案例是,今年4月,希爾頓集團與上海金山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將該集團旗下生活方式品牌“希爾頓嘉悅裡”首次引入上海。值得一提的是,這家酒店毗鄰上海樂高樂園度假區,計劃2025年開業,以乘度假區開業東風。

事實上,多元化的品牌供給亦是各大酒店集團,在面對當前中國酒店市場供給回補時所體現經營韌性和溢價能力的支撐。特別是經過疫情催化,收益管理成爲行業共識,頭部酒店集團更多地採用系統化工具,來實現更好的利潤邊際。

“酒店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包括奢華酒店、高端酒店的價格,要根據市場需求、競爭狀況等因素進行動態調整。” 一位酒店行業觀察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僅以價格衡量市場需求,短期內可以實現收益,但長期來看酒店整體的利潤邊際會減弱。

該人士還指出,“酒店收益管理就是根據當地市場的供求關係來決定房價,其目標就是要找到每天、每週、每月、每季度和每年的銷售量、銷售價格和成本費用之間的最佳平衡,以獲得最大化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