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神經纖維瘤病診療挑戰,專家:完善罕見病多層次保障體系
神經纖維瘤病(NF)是一種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其中1型神經纖維瘤病(NF1)佔96%,死亡風險是正常人羣的3.1倍,36歲以下的NF1患者死亡率爲25%。30%-50%的NF1患者會出現叢狀神經纖維瘤(PN),通常在兒童時期發病,進展迅速,平均每年瘤體體積增長15.6%,會導致疼痛、毀容和功能障礙,8-13%的患者會發生惡變,患者及患者家庭承擔着巨大的疾病負擔。
近年來,國家層面相繼出臺一系列和罕見病相關的政策,包括《罕見病目錄》的發佈與更新、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建立、罕見病藥物優先用藥審評審批、降低進口關稅、通過醫保談判和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將罕見病藥物納入醫保等,以解決患者羣體的用藥保障問題,切實提升罕見病創新療法的可及性。
5月19日,2024世界神經纖維瘤病關愛日公益科普交流會在北京舉辦,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李林康在會上表示,針對罕見病領域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在神經纖維瘤患者羣體中得到了顯著且積極的體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我們欣喜地見證了神經纖維瘤被正式納入《第二批罕見病目錄》,創新療法引入並納入醫保目錄,促使全社會對神經纖維瘤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患者從‘無藥可用’到‘有藥可醫’再邁向‘藥有所保’,爲神經纖維瘤患者帶來了莫大的希望和力量。”
罕見病仍面臨“最後一公里”困境
當前,神經纖維瘤在創新療法可及上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對於衆多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庭而言,即便盼來了新藥,進入了醫保,“進院難”、“用藥難”、“自付高”的“最後一公里”困境依然亟待解決。
“在兒童及青少年期,叢狀神經纖維瘤會進行性快速增長,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術後複發率高。手術治療並非爲了根治NF1,而是基於患者病情發展,出現了需要迫切解決的現實問題,在針對性處理後,能夠改善臨牀症狀、控制腫瘤生長乃至挽救患者生命,如果患者沒有明顯的功能受損或缺失,腫瘤比較小,則沒必要進行手術。” 中國罕見病聯盟神經纖維瘤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醫師劉丕楠教授表示,雖然國家醫保體系能夠覆蓋治療藥物的大部分費用,但對普通NF家庭而言,仍然有不小的負擔壓力。希望有更多社會力量關注NF羣體面臨的巨大挑戰,保險、公益機構、慈善力量等各方共同參與,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
“藥物進入醫保並非一勞永逸,治療需要長期用藥,即使醫保報銷,自付費用依然是不小的經濟負擔。”泡泡家園神經纖維瘤病關愛中心傳播部主任鄒楊介紹,不同地區的罕見病醫保實施情況存在差異,例如NF1的靶向藥物在廣東某些地區在政策加持下,能夠報銷90%以上,但也有其他地方的報銷比例不足50%。“希望能像其他罕見病如血友病一樣,讓患者接近‘零支付’。而部分地區醫保政策還未落地實施、地方醫保封頂線無法保障所在地區患者的持續用藥,‘罕見病移民’甚至成了病友家庭們日常討論的一大話題。”鄒楊說。
兒童是受神經纖維瘤病等罕見病影響的主要羣體,我國每年新出生的罕見病患兒超過20萬,有近三分之一患兒在五歲之前因無法獲得有效治療而死亡,然而兒童罕見病患者在基本醫療保險系統內並未能獲得足夠支持。
神經纖維瘤病患者、泡泡家園神經纖維瘤病關愛中心負責人王芳表示,其實我們在兒保的篩查中加入罕見病這一項,有可能會幫助很多兒童罕見病的患者在第一時間得到早診早治療,甚至能改變患兒的一生。希望政府能夠關注到兒童罕見病門診用藥問題,提高多層次支付比例,提升兒童罕見病患者的保障力度。
專家:完善罕見病多層次診療及保障體系
如何跑贏罕見病“最後一公里”?國家衛健委藥物與衛生技術綜合評估中心研究員趙琨表示,罕見病“專項基金”模式是近年來從理論層面探討罕見病用藥保障機制的重要方向,即不受醫保整體影響,建立一套專門的評價續約體系,以評價罕見病的臨牀價值以及價格,進一步保障患者支付。
對於罕見病患者來說,單一的醫療保障模式難以滿足患者的多樣化需求,涉及國家、地方、公益慈善、普惠險、商業保險等多層次保障成爲重要策略。趙琨表示,近年來,惠民保等商業保險對罕見病的保障就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NF1診療路徑明確,但疾病知曉度低,由於患者的臨牀表現較爲多樣化,患者往往需經過多學科聯合診療後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因此,NF1患者存在較爲嚴重的誤診、漏診情況,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時間爲3-5年。
對此,劉丕楠建議,針對單個罕見病病種,呼籲每個省建立相應的罕見病區域診療中心,以保證每個省的罕見病患者能夠看病不出省,同時持續支持卓越診療中心建設多學科會診和專病門診,由此建立起專家的單病種協作網,依託本區域、省裡的區域診療中心,通過專家協作網覆蓋到下面的地級市乃至縣級市的病人,形成這樣一個網絡。讓縣級市和地級市的病人,得到及時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