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與山歌裡的詩經遺風

龍泉驛洛帶客家人舉行清明祭祖活動。據央廣網

雍也

第一次聽到客家話筆者剛到成都市龍泉驛區萬興中學參加工作的時候。這一天我們新來的四位老師大姐曾老師一起到將軍頂上散步,聽到曾老師和一位鄉親的交流——

鄉親:太甲豪!尼左麼格

曾老師:老胎豪!艾拎軸軸。尼洗來子?

鄉親:艾洗搓叉子。

我們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完全不知所云。請曾大姐翻譯後才知道,這是當地客家人所說的客家話。其意爲:

鄉親:大姐好!你們去做什麼?

曾老師:老弟好!我們轉轉。你去哪裡呢?

老鄉:我去乘車。

後來瞭解到,清初湖廣四川時,有大量福建廣東江西等地客家人輾轉遷徙來到此地。這些客家人的後裔在一些山區等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族羣集中的區域,信守和堅持“寧丟祖宗田,不丟祖宗言”而形成了“客家方言島”。

後來,筆者長期在這一帶工作,愛人也是一位客家妹子。耳濡目染有了發現:客家話與古漢語甚至詩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客家話讀詩經竟然很押韻

筆者注意到,客家話的一些詞彙很古奧典雅。如說“穿衣”爲“著衫”,“睡覺”爲“睡目”,“洗臉”爲“洗面”,一日三餐爲“食朝”“食晝”“食夜”,“割”爲“刈”,“女婿”爲“婿郎”等等。此外,在語音上多與唐宋時代的古音接近。如將“食”讀爲“是”,將“夜”讀爲“雅”,“媽”讀爲“咪”,將“不”讀爲“嗯”,將“請”讀爲“強”等等。此外,在表達上也有古漢語痕跡,如把“多吃點”說成“食多滴子”等等。

一次,我在翻閱《詩經》時,在搖頭晃腦的吟詠中,發現原本不押韻的一些詩歌,如果用客家話讀竟然很押韻。如:“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有女同車》);“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如將“車”讀爲客家話的“叉”則非常押韻。又如:“將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將仲子》)。“陟彼北山言採其榿。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北山》)。將“母”讀爲客家話“咪”則很押韻。又如“維熊維羆,維虺爲蛇”,將“蛇”讀爲“尼”則押韻等等。這一發現讓我很興奮。

客家山歌是《褰裳》的姊妹篇

此外令人驚奇的是,客家山歌中的許多修辭手法與詩經中的賦比興驚人的一致,甚至個別詩歌在內容上都相似度甚高。

生於洛帶鎮岐山村的當代學者、客家人肖平先生在其著作《客家人》中,有一篇《客家山歌與詩經之淵源》,認爲“客家山歌在內容上承襲了以詩經爲首的中國傳統詩詞歌賦乃至俗文學的特點”,並引用如下一首以證之:

風吹涼帽葉葉轉,眼線打來牡丹花。

妹子生得鳳凰身,眼角尖尖會刈人。

妹子生得好人才,哪邊風水管下來。

眼拐打來鐮刀樣,刈人心肝無血來。

妹在那排哥這排,妹砍芒杆哥砍柴。

芒杆丟來還過得,目箭丟來刈死涯。(“涯”讀爲愛,意爲我)

詩經《褰裳》描寫女子在溱洧河畔與情人相約而不得見的怨念: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筆者在龍泉驛區客家人現在還在傳唱的一首《客家情歌對唱》中,甚至找到了《褰裳》的姊妹篇:

阿妹啊,過來!要我唱歌你就遊過河!你會游水就游過來!不見妹面,心就慌慌,你會游水就游過來!

阿哥啊,過來!要我唱山歌你就游過來!你會游水就游過來!不見哥面,心就慌慌,你會游水就游過來!

這首歌與《褰裳》異曲同工:都是情歌,都是當面呼告(這在詩經中不多見,在後代民歌中多見),都鼓勵對方渡河來相會,所不同者,《褰裳》之女子更爲大膽潑辣直白了當,並似乎掌握着戀愛主動權,而《客家情歌對唱》中的男女似乎更心心相印、情深意篤,也更溫柔敦厚。

有詩經遺風天籟之音

爲什麼有這樣千絲萬縷的關聯呢?我想這與歷史上漢族的大遷徙有關。據研究,自唐末黃巢起義中原大動盪開始,到西晉五胡亂華,北宋滅亡宋室南渡,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漢族有多次大遷徙。一代又一代中原人像風暴捲起的塵土被裹脅向遠方,最後深入到五嶺以南的崇山峻嶺中,然後在這一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由於相對聚集且隔絕封閉,成爲將中原文化習俗乃至語言保留得相對完整的族羣。在客家人後來的“湖廣填四川”中,他們還有意保留了說客家話的習慣,雖與四川話有交融變異,然總體面貌特徵猶存。故客家語言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關於這一點,洛帶廣東會館有一副著名畫家、龍泉客家人邱笑秋先生題寫的對聯即有所揭示。對聯寫道:

葉子菸品西蜀土味,講客家話溫中原古音。

客家山歌,被稱爲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近代的客家學者羅香林對其有過廣泛的收錄和深入的研究,並著有《粵東之風》,論述了客家歌謠的形質,客家歌謠的價值,客家歌謠與客家詩人,客家歌謠的整理等,收錄有500首民歌,廣受學界推崇。

在我看來,客家山歌有三個特徵:內容生活化。它直接把客家人的衣食住行、所見所聞、喜怒哀樂作爲表現內容,這當然也是所有山歌的共同特徵,與詩經國風中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之現實主義傳統高度一致;表達古典化。詩經中的賦比興手法在客家山歌中隨處可見,比較古雅的語彙和表達隨處可見,甚至表達愛情都與詩經的情深意切相似,也看得到唐詩宋詞包括竹枝詞的餘韻。與詩經表達愛情的總體內斂含蓄相比,更敞亮直接,體現出未經文人雅士刪削的民間特徵,這是客家山歌最突出的特徵;選材情趣化。善於發掘選擇生活中的喜劇性元素,有隨興而歌即興而詠色彩,體現勞動人民的幽默樂觀精神,也與詩經中的幽默精神一脈相承。試看以下客家山歌:

新繡荷包兩面紅,一面獅子一面龍。

獅子上山龍下海,唔知幾時正相逢。

——《新繡荷包兩面紅》

滿山翠竹舞婆裟,砍條竹子編成籮。

人問編籮裝麼格?

涯編竹籮裝山歌。

——《涯編竹籮裝山歌》

月光無火樣咁光,

井裡無風樣咁涼,

十八妹子路上過,

身上無花樣咁香。

——《月光無火樣咁光》

你愛交情講過來,

愛學山伯祝英臺。

緊水灘頭就莫過,

總要撐船妹愛來。

——《過山溜》

山前山後雨朦朧,

阻隔行人路不通。

不知樓上紅粉艾,

豈知窗下有書翁。

三春楊柳枝枝秀,

二八桃花朵朵紅,

今晚若求端的事,

除非夢裡來相逢。

——《山前山後雨朦朧》

羅崗行下八角亭

目睡滴搭沒精神。

千人萬人涯唔緬,

單緬涯哥一個人。

——《羅崗行下八角亭》

愛唱山歌你就來,

一邊搭有山歌臺,

今晚山歌同你唱,

唱你唔贏唔下臺。

——《愛唱山歌你就來》

這些山歌不僅富有生活氣息、濃郁情感,也富有文學色彩,可以說是有俗有雅、有風有雅,與詩經等一脈相承。這些歌謠,來自鄉間山野,來自泥土草根,表達愛戀情深意厚,表達生活趣幽默曠達,表達人生識圓融機智。《山前山後雨朦朧》一詩,無論其意境,用語,包括對偶句的使用,都顯得雅緻精當。而《新繡荷包兩面紅》,更是被著名學者蔣勳先生在《蔣勳說唐詩》中濃墨重彩提及,並明確指出該歌謠有唐詩明豔之風。我認爲其中“荷包”與“羅裙”之細微差別是山歌傳唱中的改造變異所致,或許“羅裙”還更早,因其更古雅。

客家山歌古雅特徵緣何保留

客家山歌保有詩經等古雅的特徵,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一是地域相對隔絕。爲躲避戰亂追求安穩,多選擇崇山峻嶺等荒僻之地居住,故有客家人住山不住壩之說。這讓客家人從中原帶過去的歷史特徵、族羣特徵、文化特徵得以保存。

二是文化基因強大。筆者在學習研究客家文化後,將客家人精神總結爲尊祖敬宗、勤耕苦讀。而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有非常強的尊祖敬宗、崇文重教傳統,這也是客家人的文化基因。這在客家人廣爲流傳的一副對聯中可見端倪: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三是族羣凝聚力強。由於當年南遷許多都是舉家、舉村、舉族南遷,本身就有血緣親緣人緣地緣紐帶,共同逃難遷徙至天地兩茫茫的異地他鄉,惺惺相惜相互幫襯之情又進一層,這無疑強化了這些中原人後裔的族羣凝聚力。

客家話與詩經的這種若隱若現的關聯是否也說明了傳統文化的教化是深入人心的?我想答案應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