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呼和浩特,吃!燒!麥!

最近呼和浩特的燒麥

在網絡上“火”出圈

不少網友表示好奇燒麥到底

爲什麼和包子不同要開口呢?

據說,燒麥起源於元代初期。在呼和浩特一帶的商途茶館中,最初出售的叫“蒸麪”。 因爲茶館是喝茶的地方,只能備些清蒸麪餅,小菜由茶客自帶,店家只幫茶客把帶來的肉和菜,卷在餅中熱一下。時間久了,商家便自己“捎上”了些菜點,成爲“茶捎賣”,並逐漸成今天的“燒麥”。

燒麥之所以頂部不封口,據說,最初是因爲茶客們所帶的小菜品種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蔥,有的是蘿蔔青菜豆腐乾,爲區別各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一籠蒸好後,店家便把蒸籠端到茶堂的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駕自選。”不封口,是爲了好辨認各自的菜點。

燒麥只有開了口

裡面的湯汁和餡料才能

得到更好的加熱煮熟

所以纔要把口打開

那麼

呼和浩特的燒麥到底有什麼魅力

如此具有吸引力?

燒麥製作的關鍵是餡料

傳統的肉餡是用

羊肉、大蔥、生薑、胡油、鹹鹽

攪拌而成

用量配比決定着燒麥的口感

油是本地產的胡麻油

羊肉是內蒙古草原羊

麪皮則是巴彥淖爾的雪花粉製成的爲上好

燒麥皮薄餡多、潔白晶瑩、香氣撲鼻

蘸上一碟山西老陳醋

一勺油潑辣子

一口吃下去

湯汁在嘴裡

與大粒緊實肥瘦相間的羊肉匯合

不斷衝擊着你的味蕾

晶瑩剔透的外皮之下是

鮮美多汁的肉餡

入口輕咬,油脂噴濺,辣味入髓!

另外

吃燒麥一定要配滾熱的濃磚茶

一來可以消食解膩

二來可以茶話天下

纖薄如紙、細膩柔韌的燒麥皮

包裹着濃郁鹹鮮的肉汁

大塊大塊的草原羔羊肉或嫩牛肉

一口下去滿滿都是幸福感!

在呼和浩特吃燒麥有兩種吃法

一種是蒸燒麥

另一種就是煎燒麥

不論是蒸燒麥還是煎燒麥

都一定蘸上特製的辣椒油、老陳醋

那味道才叫一個美!

在呼和浩特

燒麥是按兩賣

味道只有鹹口

這是呼市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提到一兩燒麥

南方人可能會想到兩隻小小的肉點心

上面點綴着亮紅的蟹子

不不不

呼和浩特會給你端上一個大竹籠

這裡的一兩是皮子哦

在呼和浩特八個是一兩

所以二斤是二十屜

同樣是燒麥,南北方還有啥不一樣?

純肉、糯米、海鮮?南北各有所愛

肩負着神秘身世的燒麥

經過今人的巧手烹製

從原料到形制再到滋味

那叫一個千變萬化

中國南北

燒麥的打開方式有着鮮明的差別

北方人吃燒麥

要的就是大口吃肉的豪邁和爽快

肉香滿嘴

例如風雲北京的三鮮燒麥

越過秦嶺淮河,寒冷褪去

天氣漸漸和暖起來

這時候

人們對待燒麥

便多了些許精緻的講究

單純的肉餡開始顯得單調

香軟爽彈的糯米

成了燒麥裡的重頭戲

武漢就有一道重油燒麥

用糯米、肉末、香菇作爲主料

加入靈魂調料——豬油

川味兒的燒麥靠的也是糯米的綿軟

不過,製作過程中

大家不約而同地執念着骨子裡的“潑辣”

讓花椒麪、辣椒麪躋身餡料中

這滋味——又地道又巴適!

再往南走

人們對於燒麥餡兒的想象力

就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在以茶點著稱的廣東省

一道“幹蒸燒麥”

直接位列粵式茶點中的四大天王

幹蒸燒麥,講究精緻的麪皮

除了麪粉外,還特意加上了雞蛋和鹼水

餡料則主要用比目魚

盪出廣式海鮮特有的鹹鮮味

這樣做出的燒麥,幼滑鮮香

一口咬下去,根本停不下來

無論哪種燒麥

吃起來超過癮

自帶“禦寒屬性”

還要數內蒙古燒麥!

來到內蒙古

而提到吃燒麥

最正宗的地方

呼和浩特這兩條街必來

中國燒麥美食街

每天上午的8點到10點之間

是這條街最繁忙的時候

前來品嚐燒麥的食客你來我往人流不斷

寬巷子

皮薄餡大的燒麥

鮮香味美的羊雜碎

生津解膩的稀果羹

各種美食應有盡有

寬巷子是煙火氣、時尚範兒兼具

飲食文化、互動體驗共融

已成爲呼和浩特極具特色的

飲食文化網紅街

除了美味的“正經”燒麥館

呼和浩特市一處青城驛站

開了一家“燒麥”店

試營業就排起了長隊

這不是一家傳統的燒麥館

而是一家以燒麥爲原型

創作的文創產品店

這款文創產品

有一個接地氣的名字叫

“nia麥麥”

(nia是呼和浩特當地方言

表示“人家”的意思)

這看似多少都有點“瘋癲”的售賣方式

其實當下在很多城市都非常火

山西刀削麪

陝西肉夾饃

新疆缸子肉

當街叫賣

主打一個現做現賣

這種以體驗爲賣點的消費活動

被稱爲成人版的“過家家”

售賣的不止文創產品

更多的是情緒價值

除了美味的特色美食

還有可愛的周邊“nia麥麥”

當然

除了燒麥

來到呼和浩特

吃啥從來不用糾結

因爲

呼和浩特的美食

實在太太太多了

心動的小夥伴們

趕快到呼和浩特

來一趟美食之旅吧

編輯 | 李娜

校對 | 張鑫

校審 | 王晨

複審 | 張策 白雲

終審 | 尚進

來源 | 內蒙古青年綜合整理自:草原雲 北方新報、國家人文歷史、活力內蒙古、奔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