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對學官兩棲的偏誤
▲馬英九特別偏好起用學者入閣,卻也更換頻頻。(圖/本報資料照)
文/李武忠
在國內政壇學而優則仕已經成爲一種流行,學者亦樂此不疲,因此在各政黨選舉陣營中不乏學者身影,除了親自參與政策白皮書撰寫外,也會以公開站臺或連署方式來力挺所支持的候選人。
一旦選上後論功行賞在政壇上謀個一官半職倒也不是難事,學生門徒也可以沾光分享權力,使得想循此管道進入官場之學者絡繹不絕,畢竟大多數學者所賴以生存的資源,絕大多數仍是由政治權力所支配,迎合權力對於學者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誘惑甚至必須拿知識份子的尊嚴貨或良知去交換,只是國家人才還是需要長期和持續的培育不能抄捷徑。
在歷任國家元首中馬英九特別偏好起用學者入閣卻也更換頻頻,來自學界的政務官至少換過20~30人,儘管在操守上多能把持的住,但是這些學者爲官的表現普遍不佳,雖然學術理論懂得不少,實務經驗卻相當匱乏,理想性過高,具專業傲慢不懂得如何協調溝通,讓端出的政策無法得到民意的支持,曲高和寡,民調支持度每每吊車尾,尤其許多學者從政抱着五日京兆心態,反正大不了回學校繼續教書,自然無法對國家大政提出前瞻規劃,這正是馬政府施政不得民心的癥結所在,也引來外界相當大的批評。
爲此有人認爲應該在文官體系中,拔擢術業有專攻的行政專才纔是正確的做法,卻忘了這些久浸官僚體系的行政專才早已熟捻爲官之道,既不會據理力爭,也習慣於聽命行事,創新力不足,格局不大,做個太平官尚可一旦面對變局則顯得應變力不足,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即點出官僚體系缺乏在實驗和創新的勇氣,不能從經驗中學習而無法即時放棄過食之物等缺乏前瞻性思考和反饋的缺失。
▲學者出身的江宜樺,從政5年就登上文官之首,創下50年來最年輕行政院長紀錄。(圖/本報資料照)
其實身爲一位好的學者不僅治學嚴謹,更要耐得住慢慢研究長路,若有幸從政應該要本於知識份子的良知,不忮不求,心地坦然,把人民利益擺在第一位,既不鄉愿也不刻意討好,爲國家大政紮根,既然進入廚房就不怕熱,正因爲不眷念權位所以可以勇於任事,而不是有退路所以率性而爲,外界對於學官兩棲看法不能以偏概全。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打天下和治天下需要不同的人才,然而在臺灣選舉酬庸幾乎成爲慣例,準總統蔡英文520才就任,但是檯面下有意願的學者、政客早就開始在積極運作不斷透過媒體放話,虛虛實實玩的不亦樂乎,卻不知道老百姓對誰入閣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們關心的是日子是否過的一天比一天好。
找到對的人做對的事纔是未來思考閣員的重要依據,不必拘泥於派系以及是否有高學歷,更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和高度的使命感,才能爲多災多難的臺灣開創出一條康莊大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有此認知的學者恐怕就不會汲汲營營於入朝爲官,而比起官場窄門江湖路要寬廣通暢的多,何必執念於學官兩棲最後弄得兩面不是人,自降格調,試問世上學者又有幾人能參透?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士,經濟系教授,本文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