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糞水從女性私密處流出 腸道發炎易被輕忽
從小飽受克隆氏症腹瀉、腹脹痛折磨的郭先生示範以前經常拉褲帶、減緩肚子不舒服的動作。(陳志祥攝)
老一輩的人常把掉在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吃,這叫「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看似不衛生,背後卻隱藏腸道保健的道理,因爲現在環境衛生乾淨了,人體內免疫力沒有訓練,導致誘發體內免疫「自己打自己」,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
早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病例相當少,很多醫師自已也不瞭解,近幾年確診人數越來越多,短短15年激增26倍,最重要的是預估10至20年之後,全國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患將高達數10萬人,盛行率直追歐美國家。
歐美較常發生發炎性腸道疾病、東方人發生率低,主要好發於20至40歲的青壯族羣居多,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簡單說就是「自己打自己」。
依照「發炎分佈形態」與「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爲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臺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翁昭旼表示,從1998至2013年的15年患者人數上升26倍,目前推估2萬2000人。臺灣盛行率上升推估與飲食西化、攝取高脂、高糖食物有關。
很多民衆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認知不足,以致延誤就醫,1名40多歲女性幾年前持續腹脹、拉肚子,常跑廁所,起初以爲腸躁症,1年多才確診爲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在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時,只在診所就醫,等到確診後小腸已經爛了一大半。
1位27歲郭先生直到國二時才確診爲克隆氏症,1天腹瀉10幾次,如影隨形的腹痛讓他1天有近20個小時躺在牀上,國中時身高150公分、體重只有30多公斤,比同齡男生矮了10公分,成爲同學言語嘲諷與肢體霸凌的箭靶,常在夜晚抱枕啜泣。
高雄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身常有貧血、血便、發燒、腹痛與腹瀉5大警訊,如果病症持續3個月以上,務必就醫,否則腸道潰爛部分延伸至膀胱、陰道、子宮與腹部,將有腹部潰爛穿孔、小腸切成短腸症、打噴嚏連帶糞水外流、小便尿出大便等窘境。
吳登強指出,人體腸道微生物系統與免疫力息息相關,透過日積月累的免疫力訓練,免疫系統纔會逐漸成熟。他建議,多吃益生菌、多與人接觸才能訓練體內免疫力。這幾年生物製劑加入治療選擇,不僅療效佳,更讓患者有機會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