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清潔能源 躍後疫時代投資暖陽
近期美元指數和美債利率走勢分化,美元指數走強,美債利率下行,可能反映前期的「再通膨交易」回落,美債利率隱含的通膨預期自高點回落。6月股市表現也有所分化,標普500指數上漲2.1%、法國CAC40指數漲1.9%、德國DAX漲1.7%,而恆生國企下跌1.2%、上證綜指跌1.2%,發達市場表現優於新興市場。通膨預期回落可能反映隨着經濟改善、供應恢復,供需缺口和交付時間有所改善。
展望2021年下半年,對於全球資產價格的關鍵變量是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目前聯準會對通膨保持容忍,需要經濟出現重大進展才會啓動QE減量。參考2013年QE減量經驗,當就業修復至金融危機前約65%水準,聯準會開始啓動QE減量。
中金公司測算美國尚需修復525萬就業缺口,6月非農就業人口新增85萬,因此第四季成爲可能的窗口期,8、9月份聯準會的政策聲明文字可能出現變化。
反觀中國貨幣政策,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中性穩健基調,公開市場操作的原則,是引導市場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根據人行逆回購利率波動,前五個月平均利差僅3個基點。近期人行宣佈自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率0.5%,預計釋放資金人民幣(下同)1兆元,部分用於應對下半年的中期借貸便利(MLF)集中到期及7月繳稅的流動性壓力。
目前一年期MLF利率爲2.95%,降準用於置換高利息的MLF,人行估算可降低金融機構成本約130億元,進一步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時序進入下半年,中國貨幣政策出現溫和跡象。
金融危機到疫情危機的十年,中美角色互換,中美貨幣政策也略有分化。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是全球加槓桿的主力,當時中國推出4兆元資金,雖然提振2009年經濟,不過之後中國承受經濟增速下臺階的代價來「去槓桿」和「去過剩產能」。
2020年新冠疫情,美國成爲全球加槓桿的主力,中國短期享受全球需求擴張的外溢,長期積蓄實力以達到科技創新、結構優化的目標。面對此次危機,中國不像美國使用大幅放水刺激經濟,因此中國保有溫和趨鬆的政策空間。
美、德、日製造大國控制疫情慢於中國,中國先享受全球需求擴張的外溢,在全球出口佔比進一步提升。新冠疫情後中國出口在全球貨物出口佔比再創新高,達到15%,外需表現佳的時期中國經濟往往也表現佳。同時,中國是全球最大工業中間品出口國家,海外復工復產將延續下半年中國出口需求,持續支撐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上行階段,企業盈利增長有望超預期,這是下半年股市最重要的支撐因素,光大證券預計,2021年全部A股相對於2019年的淨利潤複合增速爲15%。另外,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爲8%,較過去同期水平提升,雖然上游大宗商品漲價,但是沒有影響企業利潤率水平,顯示中國企業競爭力提升。
新冠肺炎引發的公衛危機證明全球高度一體化,全球共同承擔非經濟議題產生的巨大負外部性。氣候危機也有類似之處,如:不可預知、預防工作需要數年投入、全球性影響巨大,因此重視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變化成爲國際社會共識。
美國拜登政府已經將清潔能源、電動車等領域納入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而中國在太陽能、電動車領域都具有比較優勢,譬如:2021年第一季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市佔率提升至32%,排名第一;中國太陽能產業鏈各環節市佔率都超過三分之二,已經是全球太陽能的製造中心。因此後疫情時代,中國的太陽能及電動車產業有望受益全球需求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