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成長不容易 從《發條橘子》看冷冽電影之必要
在現代烏托邦中,人是否真能保有自主意志?還是我們只是個會動的橘子?除《發條橘子》近期將登上大銀幕,再度掀開人被控制的鬼牌外,近期出現了相當多自我壓抑的心理電影,包括之前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夢鹿情謎》,與之後即將上映的《聖鹿之死》,加上今年當紅的幾部影集如《河谷鎮》等,都在質疑着人們是追逐別人所羨慕的,還是真憑藉自己的意志來做決定?
1971年時,犯罪電影《發條橘子》的出現震驚視聽,導演庫柏力克也曾將此片列爲禁片,原着小說將發條橘子暗喻的就是人類,表面上看似是有機的生命,也彷彿有自由意志,卻在冥冥中被各種無形力量操控着,以至於部分人即使爲惡也不自知。
經過多年後,這部早被影迷奉爲經典的作品,要在年底登上大銀幕,走到院線這步,有其歷史意義,當年連導演庫柏力克都擔心的道德底線,以及片中大膽地顯示出人性與制度邪惡的部分,無論前半部的作惡多端還是後面的過度洗腦矯正,主角艾力克斯與其家人、朋友,都呈現出沒有個人意志的反應狀況,成爲最諷刺現代烏托邦下,人們集體被各種宣傳與洗腦標語,半催眠過活的生活情境。
但這樣掀開現代人是否真有自主意志質疑的電影,近年來有許多部,或許沒有到《發條橘子》已經掀開人類自命進步的鬼牌,但其實除了對照機器人與AI誕生,人是否比較有靈魂的論戰外,過度在意多數人觀點的現代社會,的確出現了相當多自我壓抑的心理電影,包括之前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夢鹿情謎》,這部在臺灣排到的院線極少,很可能沒被人注意到,但片中的美學極爲冷冽,描述在屠宰場工作的人,日日處理宰割,對自己的生命又是什麼感受?
《夢鹿情謎》中屠宰場一片寧靜清潔,沒有人間敗絮,在裡面工作的人反而無所適從,因爲吃進的每一口,連其活着的時候可能都沒有記憶,食用者與被實用的彼此都無從想像「活」這個滋味曾如何鮮美。彷彿牠們生出來就是「食物」。我們看到他們刀法俐落、血水收幹,發白的軀殼被吊起,準備運送至冷凍室。
沒有虧欠,沒有良心負擔,好像牠們模擬着自己是活着的牛,我們模擬着對食物的「殺戮」是井然有序的。
但在處理「食物」之前,電影中,有頭牛曾經擡眼看了柵欄外的月亮,不知牠看了多久,還是牠一生只能看到這片天,眼神有情有眷戀。牠是電影中唯一有散發出生之眷戀的動物。與在夢中才感到真實感情的主角相對照,角色們的白天,無法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夢鹿情謎》中女孩瑪莉亞模擬鮮活人生的吃力,與《發條橘子》中以各式精緻裝潢與現代藝術來顯出自己位階的人類,有着同樣的諷刺,裡面的人幾乎都難以擁有自我意識的生活。
最近這樣簡潔俐落描述當代人空虛與成長不易的電影不少,12月底即將上檔的《聖鹿之死》,更是將中產階級的夢推到極致,裡面的孩子精雕細琢,但缺乏個人真實存在感,相當驚悚。之前日本傳奇導演今敏的作品《未麻的部屋》,提問人所追逐的是真的自己想要的,還是要做到別人所羨慕的目標?大衛芬奇的《控制》亦是呈現當代人這樣扭曲的價值觀,以爲被羨慕值可以代替夢想的無限催眠。
包括近期很紅的影集《河谷鎮》《使女的故事》《漢娜的遺言》《黑鏡》都以冷冽手法,呈現烏托邦是製造人們羨慕忌妒等慾望爲燃料的假象,但大家在追逐慾望之際,其實無瑕思考追逐的是什麼?於是《發條橘子》這個人裝上發條的諷喻概念,再度魅影重生,登上大銀幕,固然是諷刺,同時也是木已成舟。
更多鏡週刊報導【馬欣專欄】愛情,不需解釋 電影中的同志之愛【馬欣專欄】日韓暗黑搖籃曲 各自唱着什麼調?【馬欣專欄】從《樂來越愛你》到《進擊的鼓手》 夢想的餘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