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降準影響多大?機構:A股成長板塊尤其受益

(原標題:萬億降準影響多大?機構火線解讀:債市進入明確牛市行情A股成長板塊尤其受益)

央行宣佈萬億降準的消息,再次超出市場預期

7月9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將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自7月7日國常會突然提出降準後,此次央行落地的具體降準力度再超預期。

對此,業內分析觀點普遍認爲,此舉是響應國務院常務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安排,希望通過降準釋放資金,對衝前期MLF操作即將到期帶來的資金壓力,同時降低銀行負債端的成本,有利於推動銀行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

而在市場影響方面預計此次全面降準會使流動性預期邊際向寬鬆的方向修正,對權益和債市均有推動作用。對A股的影響主要體現爲流動性和風險偏好上,成長板塊尤其受益;而債市方面,全面降準對利率債形成利好,促使國債收益率出現更大的下行空間,進入明確牛市行情。

釋放資金爲銀行“減稅”

“此次全面降準可提前釋放流動性,防止資金面緊張,也反映了央行維持資金面平穩的主要意圖。”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首席分析師楊暢表示,確保流動性的合理充沛,做好安全墊,仍然是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在經濟基本面磨頂背景下,流動性總量仍然平穩,意味着超額流動性仍然存在邊際改善的可能性。

廣發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鍾林楠則更傾向於,把此次降準表述理解爲穩定企業利潤空間的“結構性政策”儲備。從政策表述來看,國常會還重點研究了“推出支持碳減排的措施”,在這一背景下,降低融資端成本可以作爲“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的解決方案之一。即如果原材料成本高位時間較長,則用融資成本下降適度對衝。

“本次降準釋放了長久期的便宜資金,有助於降低銀行融資成本,從而更好的服務於企業降成本。”在浙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看來,降準釋放長期資金降低銀行融資成本,更有助於配合降低企業在資金擔保、融資費用、隱性成本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融資成本,更好的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對此,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進一步梳理了其中的邏輯——存準並不是簡單的放水工具(貨幣工具),而是調節銀行利益的工具,因此降準不是放水而是給銀行“減稅”。這將使得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增加,可以用來投資債券、發放貸款、還掉MLF或其他負債。如此一來,既沒有大水漫灌,銀行也可直接受益,並由此進一步支持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的贊同。他認爲,此次央行之所以全面降準,除了定向支持小微企業以外,還有對衝出口,穩住總需求的考慮;降銀行負債成本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政策方向;由於存在經濟長期轉型需求的考慮,對隱性債務的治理和房地產的調控高壓還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預計未來是一個“結構性緊信用+寬貨幣”的組合,這對債券市場是非常有利的。

降準提振市場風險偏好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提到,在年初提出流動性拐點,流動性退潮下,局部領域債務風險、流動性風險、中小企業經營風險逐漸暴露。展望下半年,貨幣政策從“穩貨幣、結構性緊信用”轉向“穩貨幣、穩信用”格局,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重啓寬鬆,未來的貨幣政策會對經濟和市場逐漸轉向友好,寬鬆週期將來未來。

而據李超分析,本次降準幅度超出預期將進一步強化股債雙牛趨勢。債券市場方面,全面降準對利率債形成利好,促使國債收益率出現更大的下行空間,進入明確的牛市行情,預計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至2.8%。股票市場方面,全面降准將帶動市場風險情緒,同時隨着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也將從估值角度推升股市行情。在流動性寬鬆的大環境下,成長板塊對流動性更爲敏感,股市看好科技成長板塊。

浦銀安盛基金表示,本次降準整體上對流動性有所呵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邊際偏鬆。因此,對A股的影響主要體現爲流動性和風險偏好上,利好成長板塊。後市以新能源車、光伏、醫藥等爲代表的高景氣成長賽道或仍是主要佈局方向。

招商基金同樣認爲,此次降準一方面可以直接降低資金市場的成本,另一方面若能緩解社會融資成本、也有助於經濟的進一步均衡修復,對於上市公司的業績和估值均有一定積極推動作用。A股市場大概率會在一定時期內出現正向反饋,預計在成長和價值板塊中均可以挖掘值得配置的標的,可繼續把握A股市場震盪行情中的結構性做多機會。

降準落地後或利好債市行情,債市收益率大概率出現震盪下移,利率債下行勢頭可能好於信用債,同時期限利差或將收窄,但考慮到目前債市各品種收益率基本都在歷史偏低水平,進一步下行空間有限,債市行情幅度有待觀察。

與此同時,平安基金也提出,不宜對收益率下行抱太多的期望,後續仍需持續觀察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量和價,只有短端資金價格實質下行,才能促發長端資產收益率下行,反之,當前偏樂觀的市場情緒下,收益率可能已經是階段性低點。儘管仍然維持下半年基本面利好債市的判斷,但短期情緒過於亢奮,而降準的實質影響未必很大,不宜過度追高,建議等市場有所調整後再進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