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科學城建設方案浮出水面 總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
南都訊 兩週前,南沙科學城建設方案終於浮出水面。南沙區政府透露,由廣州市發改委牽頭編制的《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廣州南沙科學城建設方案》已經通過中科院院士在內的專家組的評審,正報送廣州市政府審定。
未來這個總規劃面積達99平方公里的珠三角幾何中心將構建全球合作網,並爭取和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等協作,引導全球創新要素在珠三角集聚,最終成爲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創新平臺。
《建設方案》顯示,未來南沙科學城將有9大任務,排第一的是建設世界一流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這正是南沙科學城主打的科研方向。
早在今年3月,中科院與廣州市政府舉行的工作會談上,雙方就明確要在南沙佈局建設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
資料顯示,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實驗裝置是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聯合中船重工702所、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和中科院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等共同申請建設的。它可以爲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開採的全過程提供長期觀測和實時預警技術支撐,從而推動解決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商業開採中生態環境保護的難題。
由於南海海域是我國可燃冰最主要的分佈區,全國可燃冰資源儲存量約相當於1000億噸油當量,其中有近800億噸在南海,因此服務於可燃冰開採研究也成爲南沙科學城當仁不讓的科研主題。
2017年5月,我國在珠江口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當時的國土資源部部長在該試採現場宣佈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爲此發送賀電慶祝。而這次試採的主力單位就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後者也在南沙科學城建立了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基地,未來將成爲我國海域可燃冰產業化的孵化基地。
珠江口五大科學城可分爲兩類
包括南沙科學城在內,目前珠江口東西兩岸一共有五座科學城,按照功能來劃分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最早建立的廣州科學城以及目前的中山翠亨科學城都是產業聚集區,主要是通過提供產業優惠來吸引各類高新技術企業或者研發企業,落戶的主體是企業,在這兩個科學城內部並沒有國家、省級的大科學裝置,側重於生產和製造。
而南沙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則是以科技研發爲主,分別都有瞄準特定領域的大科學裝置,同時圍繞這些科學裝置再提供必要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配套,落戶的主體首先是大學、研究機構或者實驗室。比如南沙科學城就有爲南海可燃冰商業開採提供研究服務的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實驗裝置,而東莞中子科學城則有散裂中子源、南方同步輻射光源等國家大科學裝置,而深圳光明科學城則將建設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廣深科創走廊規劃項目負責人、省規劃院總工程師馬嚮明認爲,在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目標的同時,國家層面將一系列重大科學裝置佈置在了珠三角各個城市意在加強珠三角基礎創新的能力,同時也是對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迴應。
他認爲,目前珠三角企業層面的應用型創新已經獲得了世界的一致性認可,誕生了一大批領先的企業和產品,但是來自大學、科研機構的基礎創新和原始創新卻不多,而作爲整個國家的創新來說基礎創新又是很重要的一環,不解決基礎後面都是空中樓閣,很容易受到各種影響。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國家目前把一系列重大科學裝置放在珠三角,也是希望能通過基礎創新和珠三角的應用型創新相結合,真正形成一套完整的創新鏈條。
“如果這件事能做成會極大地增強珠三角走向知識經濟的動能,我們的科技再加上香港的金融就可以成爲一個經濟核心,重構中國在全球經濟版圖的位置,產生深遠的意義。”
詳解
廣州科學城
廣州科學城位於黃埔區,是廣州高新區的核心園區,也是廣州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示範基地,其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是計算機及軟件、電子商務、物流、生物醫藥、光電子、新材料、環保設備等。目前廣州科學城坐擁111家世界500強企業,佔廣州世界500強企業的40%,區內聚集300多家國家和省、市級和跨國企業以及1000多家高科技企業。
南沙科學城
南沙科學城規劃總面積99平方公里,其中明珠灣片區91平方公里,慶盛片區8平方公里。南沙科學城將圍繞大灣區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核心關鍵定位,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等4個支撐發展的功能定位,旨在打造成爲世界級原始創新和戰略產業策源地。
在重大科學裝置方面,目前南沙科學城已經有了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實驗裝置,未來將加快推進南方海洋與工程、再生醫學與健康、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4家省實驗室建設。
目前確定入駐明珠灣片區的單位包括中科院南海所、國科大廣州學院、力學所空天科研中心南方中心、沈自所智能無人系統新型研發機構和中科院廣州分院辦公基地等。
中山翠亨科學城
中山翠亨科學城位於珠江西岸、中山市東部濱海、翠亨新區起步區馬鞍島的南部,規劃設計範圍總面積18.27平方公里。根據《中山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草案,其定位是灣區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在發展路徑上,中山翠亨科學城將綜合考慮與深圳前海、深圳海洋新城、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東莞濱海灣新區等區域重要節點的關係,統籌考慮區域功能佈局、交通組織和配套服務的關係,明確中山翠亨科學城在區域中差異化協同發展的角色,助力中山建設成爲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
東莞中子科學城
中子科學城是東莞依託散裂中子源、南方同步輻射光源等國家大科學裝置規劃建設的科技創新高地,也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總規劃面積53.3平方公里,將成爲綜合性國家科技中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和示範區域。
中子科學城擁有中國最大的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該裝置是世界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也是我國華南地區第一個大科學裝置,還擁有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和南方先進光源,目前中子科學城已經逐步形成大科學裝置的集羣效應。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由東莞市政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目標定位爲建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研發南方基地、未來國家物質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材料科學基礎前沿,在重大科學領域和關鍵技術方面實現原創性突破,着力解決高新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提升我國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深圳光明科學城
光明科學城位於深圳光明新區,規劃總面積達99平方公里,覆蓋光明區60%以上面積。
目前光明科學城已經開始了啓動區土建工程,啓動區內將建設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裝置樓,未來還將佈局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形成重大基礎科技基礎設施集羣。
整個光明科學城分爲核心區、科教區、配套區、拓展區和光明小鎮5個部分。其中,核心區主要規劃建設材料基因組、合成生物學等大科學裝置以及交叉研究大樓、基礎研究大樓、工程研究平臺等;科教區主要規劃建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佈局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配套區主要規劃建設會議交流中心、科學展示中心、院士專家樓等科學配套設施;拓展區主要爲後期大科學裝置、前沿交叉研究平臺、世界知名科研機構集聚提供空間保障;光明小鎮將提供綠色生態休閒功能,打造國際一流特色小鎮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態休閒旅遊新高地。
採寫:南都記者 魏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