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督教堂氾濫!發雞蛋吸引老年人,背後究竟有什麼意圖?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河北、河南的廣大農村的地區,村莊裡多出了幾棟寫着基督教堂的建築,七八十歲的老人、婦女不時往教堂跑,在離開時手裡提着一兜東西,看起來十分開心。
若是有人擠進去就能發現,教堂居然在發雞蛋,拿到雞蛋的都是信仰了基督教的村民。
我們不禁要問,爲什麼這些教堂能夠在農村站穩腳跟?雞蛋背後真的只是一份單純的善意嗎?教堂的迅速擴張,又是否隱藏着某種更深層的目的?
信仰的空白,基督教趁虛而入
要了解基督教堂爲何在中國農村的迅速擴散,先要追溯歷史。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多種宗教信仰,其中佛教在農村地區曾佔據着重要地位,無論是寺廟的香火還是民間的信仰活動,都曾是農民生活的一部分。
可討厭佛教的人也不在少數,歷史上就曾出現過“三武一宗滅佛”的事情。
近代馮玉祥也多次發起“滅佛行動”,摧毀了河北、河南、陝西多地的許多重要佛教寺廟,河南的大相國寺、洛陽的白馬寺,甚至連少林寺都未能倖免於難。
隨着這些古老寺廟的毀滅,(現在看到的佛寺,多爲後來重建)寺廟中的僧人們要麼還俗,要麼參軍,佛教的影響力在農村逐漸減弱,宗教信仰的真空開始顯現,也就給了基督教機會。
基督教其實從唐朝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長安,這時出現的是一個叫“景教”的派別,現在人們主要信仰的是近代傳入中國的新教流派。
經過歷史上的幾次試探,傳教士發現與其討好達官顯貴,向人口基數更大的農村地區傳教,尤其是那些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爲便捷。
改革開放後,西方傳教士鑽我國政策的漏洞,通過雞蛋、米麪等物資的發放,吸納了一大批教衆。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被吸引到教堂,甚至將自己的生活重心轉移到了宗教活動上。
圖源網絡
這種“雞蛋換信仰”的現象,雖然在短時間內看似無害,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對農村的宗教生態產生深遠的影響。
雞蛋背後的“問題”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子女照顧,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子女陪在身邊,感受三世同堂的幸福,更不是所有的丈夫都能陪伴老婆過二人世界,經營自己的小家庭。
圖源網絡
他們有的是孤苦無依的,有的是不得不向現實的經濟因素妥協,外出打工無法回家,留在農村的老人、婦女,內心逐漸孤獨。
相當一部分數量的老人是文盲,他們無法通過看書豐富精神世界,也學不會刷手機短視頻消磨時光,教堂舉辦活動,教他們向“主”禱告,提供了一個傾訴的機會。
雞蛋、米麪、油鹽,這些看似平常的贈品,對那些生活孤獨且拮据的老人來說,無疑能讓他們解決眼前的物質困擾。
發生在編者身上的一件小事,足以反映出另一些問題。2023年家中長輩重感冒,住院治療了一個月左右,期間信仰基督教的某親戚,帶着一批基督教徒過來,圍着病牀禱告。
圖源網絡
他們跪在地上,嘴裡唸唸有詞,看起來儀式感十足,但仔細去看、去聽就能發現連詞都沒有背熟。
一些教堂還打出了“治病救災”的旗號,聲稱只要虔誠地信仰基督教,疾病和災難都會被消除。
最開始,絕症的患者將基督教當成了精神慰藉,希望在做禮拜中獲得精神的放鬆,可隨着教堂刻意偏頗的宣傳,“主”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能夠“包治百病”。
不用花錢就能治好病,許多患病的老人對此深信不疑,根本不願意踏進醫院的大門。
禱告代替了藥物,信仰代替了醫生,結果往往是疾病的延誤與健康的進一步惡化。
當然,西方人可不願意管中國人的死活,他們生病照樣去看醫生,而被愚弄的中國農民或許至死都不明白自己被騙。
圖源網絡
數據直白地表明,基督教對中國農村地區的滲透,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個別村莊能有五六個教堂,這背後都是來自西方的“不懷好意”。
西方的歹毒之心
基督教並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它還承載着西方的價值觀和文化。在華的西方傳教士,也不是簡單地宣傳教義,他們歪曲事實,還搞出了“耶穌帶領中國人民趕跑了侵略者”的荒謬言論。
假的東西說的多了就會變成“真的”,這些言論不僅能誤導中國農村的村民,還可能不經意間影響農村孩童價值觀的形成。
若我國農村的青少年,也在爺爺奶奶輩的影響下,只知道耶穌,而不知中國革命歷史,不瞭解革命先烈的偉大事蹟,缺失信仰該多麼可怕,後果該多麼嚴重。
圖源網絡
而西方正是帶着通過基督教的傳播,試圖在思想和文化層面上影響中國,甚至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
西方的歹毒之心,我們不得不防。有關農村地區宗教氾濫的情況,治理也需提上日程。
正規的教堂可適當保留,那些利用宗教散佈迷信思想、誤導羣衆的教堂,必須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