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10大特色地方早餐小吃(圖)

1、西安糊辣湯

如果你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今早的早餐十有八九吃的是糊辣湯,似乎在我有吃的記憶的時候,就有糊辣湯這個名詞伴隨着。早已記不清第一次吃是什麼時候。糊辣湯,陝西人民最經典的小吃之一,可以說凝聚了陝西小吃的精華

幾乎在西安,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會有糊辣湯。早上穿行在背街小巷,隨處可以聞到一口口大鍋散發出肉湯香味,聽到賣糊辣湯的師傅用很有特色的坊上陝西話喊着:糊辣湯、熱饃等等,看着木勺拉起的湯的線條。這纔是陝西人的風情,西安人的生活。

熬糊辣湯是西安回民的絕活,似乎沒有外傳,幾乎賣糊辣湯的店都會有清真的牌子,而往往一些回民的泡饃館早上也會客串賣糊辣湯。因爲糊辣湯的精華在於湯,必定要用好的肉湯,而泡饃館的那些純正的羊肉或者牛肉湯正好能滿足那些饕餮者挑剔的口味。糊辣湯裡面的菜很雜,幾乎每一家賣糊辣湯的菜都各不相同,可能100家糊辣湯裡就會有100種菜的搭配。這就讓很多喝糊辣湯的人忽略了糊辣湯裡的菜,但是我覺得糊辣湯裡面的菜的選材和質量絕對直接影響到糊辣湯的品質。

喝着糊辣湯,菜確實都沒有了自己的味道,所有的味道都融入在那濃濃的湯裡,以及牛肉丸子中.但是菜的口感卻往往能給食客愉悅的感覺。我以爲好的糊辣湯裡,白菜幫子,土豆,豆角必不可少。糊辣湯的另一個主角便是饃了,而現在在西安除了在一些坊上的老字號,絕大多數店都用得是燒餅或者託託饃,讓人有時候不禁爲了一些不錯但是被饃拖累的糊辣湯有了一絲惋惜。正宗的糊辣湯應該用半發麪烙的大餅,吃時切開,按角賣。

2、漢中的熱麪皮

漢中的麪皮店,沒有華麗的門臉和醒目的招牌,很多有名的麪皮店,甚至連招牌都沒有。有的只是很小的店面和標誌性的一摞蒸籠,據我觀察,爐子上的蒸籠壘得越高就說明這個店子的生意越好。

漢中人都具有“麪皮情結”。出差的、求學的,在外打工的回到家鄉,一下車,就眼巴巴地瞅準了麪皮攤,迫不及待地衝上去,隨便把行李一撂,先吃上一兩碗。隨着口舌間的享受,一切出門在外的煩惱以及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便也煙消雲散了。

漢中麪皮可分爲兩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定位是熱麪皮,特點爲切的要寬,辣椒要大,辣椒籽完整,各類調料齊全,調料水要多,吃起來酣暢淋漓,微微冒汗,有點象八戒吃人蔘果。其代表有夜市張明富、宗營壩巷周家、興漢路教育學院又一村、體育場老一家蔣家、前進東路口姜家紅娃。

婉約派的麪皮要放涼,根根細如絲,晶瑩剔透,辣椒、調料精工細作,具有白、薄、光、嫩、細、柔、韌、香等特點,食之爽口,氣味芳香,餘香四溢。其代表有東門橋老九盤盤面皮、鐘樓黃家、前進路小吃街城固風味王家、中山街鄧家

無論何種流派,麪皮所拌配菜顏色必須講究,豆芽、菠菜、紅籮卜絲、黃瓜等,要紅綠相映,黃白互襯,色澤鮮亮,講究的是賞心悅目。

3、蘭州牛肉拉麪

蘭州清湯牛肉拉麪是蘭州的風味小吃。就像綿延萬里的古絲綢之路一樣,蘭州牛肉拉麪也有悠久的歷史, 蘭州牛肉拉麪傳說起源於唐代,但已因歷史久遠已無法考證。真正的蘭州清湯牛肉拉麪是河南省懷慶府(今河南博愛縣)清化小車牛肉老湯麪演變而成的,煮牛肉時放涼已經成了肉凍的膠體狀物,也就是老湯,是小車牛肉裡最入味兒的,鮮美無比,此湯乃是做牛肉麪的上品。

蘭州的牛肉麪始於清朝嘉慶年間(1799年),系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陳維精處學成帶入蘭州的,後經後人陳和聲、馬寶仔等人以“一清(湯)二白(籮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 五黃(麪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麪的標準。

在其後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裡,以一碗麪而享譽天下,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打入了全國各地,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食客的好評和榮譽,1999年被國家確定爲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之一,被譽爲"中華第一面",成爲餐飲業的一束奇葩。

這其間凝聚着陳馬及後來無數專營清湯牛肉麪廚師的智慧與心血。今天,清湯牛肉麪因爲味美可口,經濟實惠,不僅在蘭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國各省乃至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了蘭州牛肉麪館,蘭州不愧爲是世界牛肉麪之鄉。

4、武漢熱乾麪

熱乾麪是武漢的傳統小吃之一。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麪爲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麪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乾,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麪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麪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

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麪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乾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麪"。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嚐,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乾麪麪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爲武漢市經營熱乾麪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乾麪。熱乾麪既不同於涼麪,又不同於湯麪,麪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裡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誘人食慾。

5、北京油條豆汁

豆汁是北京獨具特色的民間小吃,已流傳了上千年。它是以綠豆爲原料製成的,顏色暗淡,味道甜酸,第一次品嚐往往會覺得難以下嚥,但一旦你多嘗幾次,它淳厚的香味就讓你欲罷不能了,難怪許多遠在他鄉的老北京,都對它念念不忘。人們在喝豆汁的時候,常常佐以焦圈、油條、薄脆、排叉一類油炸的食品或辣鹹菜。

6、上海糯米

在老上海人的眼裡,所謂的什麼沙拉,比薩都不是什麼好的早餐,他們心目中的早餐就是幾十年的一種餈飯糰子;我第一次吃這種早餐的時候,感覺就是怪怪的,先把一團糯米擀成薄薄的一張麪餅,在上面放點榨菜,夾一根油條,捲成一個糰子,就這樣,這就是老上海人的傳統早餐,在寧波和上海的一些地攤上,均可以見到這些特色的傳統早餐。

7、寧波的湯圓

湯圓是寧波的着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

因爲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早晨都有閤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寧波湯糰始於宋元時期,已有700多年曆史。做法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麪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裡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糰餡含水量比元宵多。包湯糰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擀麪杖。

溼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糰。做得好的湯糰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糰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

8、山東的煎餅

大餅卷大蔥是衆人皆知的典型山東小吃,這裡的大餅實指的是煎餅,而不是正的大餅。大餅和煎餅的區別除了做法上不同,主要還在於其用料有異,前者爲面烙成,後者爲粗糧所作。在大餅卷大蔥成名之時,白麪還是稀有之物,粗糧煎爲主食。

山東人“攤煎餅”工具也是特有的,幾乎家家必備。首先是一個鏊子,實際上爲鑄鐵製成的圓形鐵板,上面平整光滑,下面有三支角可以作爲支撐,也可以在鏊子和地面間留下空間以便加柴燒火。再就是一個耙子,爲一個木板,上面垂直按上一個把手,可以用手拖曳,也就是“攤”。

當鏊子燒熱以後,可以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餅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攤一圈。由於鏊子是熱的,&煎餅糊所到之處就迅速的被凝固一層,就是所謂的煎餅。沒有凝固的就被耙子帶着向前走,重複這一過程直到整個鏊子攤滿。耙子的長短正好等於鏊子的半徑,所以耙子繞場一週,煎餅就成。

爲了煎餅質量更好,在上層的煎餅糊還沒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一塊木板(稱爲刮子)在上面刮一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勻。因爲煎餅很薄,很容易熟,這一過要非常的快,否則就會焦了。待成熟以後,就可以揭起來了。

9、長沙的米粉

長沙人最愛吃的早餐就是米粉。長沙的米粉店,可多着呢!走遍大街小巷,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會有米粉店。名牌的,有桂林人米粉店、常德牛肉米粉店,以及甘長順、楊欲興的米粉。不知名的,那可就不計其數了。每一家米粉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味,給人的感覺大不相同。端上來時,只見一根根雪白透亮的米粉互相纏繞在一起,上面放着特製的醬汁,黃的豆角、綠的蔥、深紅的辣椒粉褐色的牛肉片、淡紅的脆花生,滷香撲鼻,讓人不禁想流口水。

迫不及待地把米粉攪拌好了,也不管冷熱就開始吃。你知道滷菜粉是怎麼做出來的嗎?廚師先把米粉用漏勺裝好,再放進濃烈的童子骨湯裡去,大約煮個3分鐘就好了。然後放進大碗裡,加上特製的滷汁、黃的豆角、綠的蔥、深紅的辣椒粉、褐色的牛肉片、淡紅的脆花生。一碗熱氣騰騰的滷菜粉,就做好了。

10、重慶酸辣粉

酸辣粉很早以前流傳於四川民間,它取材當地手工製作紅薯粉,味以突出酸辣爲主而得名,後來經過不斷的演變和調製而正式走上街頭,成爲大街小巷的一種特色小吃。正宗八哥重慶酸辣粉,是八哥在酸辣粉的原有基礎上,經過精心改進秘製,主原料仍採用四川民間手工製作的紅薯粉在輔以辣椒、醋等二十多種上等調味料,在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的情況下,把酸辣粉的味道演繹的淋漓盡致,吃了叫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