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新聞直播槍戰,除了罵記者還能做什麼?
▲通緝犯劉邦誠日前在中和景新街與警方駁火,卻有電視臺闖封鎖線開直播全臺放送,引發外界批評。
文/溫偉羣
臺灣人愛看新聞,電視有12個專播新聞的頻道、SNG現場轉播車超過80部,密度世界第一。由於電視長年大量的「現場報導」,在臉書開直播前,臺灣人對直播就已相當熟悉。隨便一箇中學生都有能力模仿電視臺記者:「是的,主播,記者所在的位置是......」
雖然不少民衆愛罵記者是「亂源」,但我總覺得撇清責任的成分較大,因爲電視臺播報「亂象」,常比播一般「很乾的新聞」來得受歡迎。無所不在的新聞直播也有好處,因監督的對象大小通吃、百無禁忌,所以民衆不怕無處申冤,且投訴爆料找記者比告官快多了。然而,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小,不請自來、難以約束的新聞媒體,常成了社會機制運作的障礙。
兩週前警方在新北市圍捕槍擊犯的過程就是一例。部份電視臺開直播,甚至有傳聞指記者衝過封鎖線、泄漏警方部署。如果傳聞屬實,那這些涉案的新聞媒體不但該罵該罰,甚至該被公佈抵制。不過,類似亂象在臺灣恐非首例,如果新聞自由仍是多數臺灣人珍惜的生活方式,除了罵,我們也要想想還能做些什麼?
我不想只是扳起學者臉來罵記者,因爲我也曾是第一線的社會記者,也曾在採訪時被痛罵「不要來亂」。我曾多次反省,自己與同業都是隻搶新聞不顧形象的亂源嗎?還是,有些情形下,記者們會傾向節制自律呢?具體而言,提供合理管道、畫下清楚紅線與維持公平規則是該做的3件事。
▲在這個人手一機、人人都可以開直播的年代,如何才能讓新聞傳播「亂中有序」?(圖/記者林煒傑攝)
決定媒體互動走向的第一步是「管道」。自由世界的報導中,只要有阻擋鏡頭、呵斥不準拍或是推打記者的情形,幾乎是保證上新聞的通關密語。那麼,乾脆全部開放好了?其實,多數記者也不想進入槍戰現場或凶宅,他們比較想要的是「合理管道」。何謂合理?第一是要能完成基本任務。電視臺跑馬燈報了槍戰,主播預告了現場報導,記者就要有「在現場的畫面」,也必須有「做現場的資訊」。這時良性互動的起點,就是規畫給媒體一個區域,再提供一些不干擾辦案的背景資訊與受訪者。或許有人認爲,辦案就忙不完了,哪還有時間服務記者?在自由社會一個現實的狀況是,你不助記者,記者便會「自助」,通常「亂象」就從這裡開始。
「合理管道」的另一個因素是專業考量,這就是「設紅線」,而且線要清楚。槍擊現場、命案凶宅或颱風時海邊的警戒線就是紅線,綁架案肉票未獲釋前的時間就是紅線,法律上明定不能公佈的姓名或照片也是紅線。其實記者也怕踩紅線,所以電視新聞常貼滿馬賽克、連向來衝很猛的報紙也會用「C男」、「A女」來取代真名。
重大刑案中,臺灣媒體過去也有自律的前例,如2013年臺灣女子在馬來西亞遭到綁架與2015年港商在臺遭綁案,多數媒體都配合不擅發新聞。即使是1997年悲劇收場的白曉燕命案中,雖有少數不肖報刊偷跑,但多數媒體仍然嚴守約定,一直等到正式記者會才發出報導。當然,社會對越過紅線的媒體必須依法嚴懲並引輿論抵制,而這也就涉及第三個媒體互動的原則──公平互信。
媒體自律的可能性,來自媒體對執法單位與媒體同業間的信任。除了跨越紅線的作爲必須嚴懲抵制,獨厚部份媒體也是良性互動的大忌。繃緊神經的現場記者一向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不能進去拍還可忍受,要是已有同業先拍了,那麼久候疲累卻落空的記者們一定大翻臉!所以協調現場的人員口頭禪常是「都有!都有!放心,都拍得到!」第一線電視記者在時間上也要協調「要撤一起撤」,更要嚴防友臺「破壞行情」。槍擊現場第一架空拍機沒被阻擋,就一定會有第二架。第一個記者訪問槍擊犯沒被阻止,其他媒體絕對急着跟進。
持平而論,當臺灣人選擇了自由體制,並以亞洲第一的新聞自由排名爲榮,民衆也該預期要付出相對的成本。你可以獨善其身而接受「亂」,眼前媒體市場中,亂象與亂講的收視率相對都不低;如果你選擇罵也希望改善亂象,那麼管道、紅線與互信就是促成「亂中有序」前必須做的3件事。若是對規則還算清楚的專業媒體,我們社會都無力導引,那成員複雜的社羣媒體直播者才更令人頭痛。如果臉書的19億使用者人手一個直播管道……我想,業界、學界得面臨的嚴厲挑戰纔剛開始呢!
●作者:溫偉羣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本文經《立報》同意授權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