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卡脖子”難題 助力乳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乳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如何進一步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在近日舉辦的2021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週工信部主題日活動乳製品行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圍繞奶源基地建設及完善相關標準法規體系等,如何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爲與會專家、企業代表的熱議話題。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李堂兵表示,當前,我國乳業發展還面臨奶源供給不足,生鮮乳製品價格相對偏高,國內乳製品產量增長緩慢等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奶源的支撐力,夯實乳製品產業發展的根基。
李堂兵指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下,今後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工作:一是進一步豐富產品品類,順應消費升級趨勢發展特色功能性乳製品;二是乳製品企業要將質量安全作爲生命線,進一步加強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和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三是要加強乳品品牌建設,從企業文化、歷史積澱、產品特色等方面挖掘品牌價值;四是加大奶源建設的投入力度,鞏固乳製品發展高質量發展根基;五是促進優勢產業、產區和重點企業加快發展;六是推動企業綠色化和智能化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任發政表示,在乳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要重視原料乳供應不足的壓力,建議乳業骨幹企業要高度重視原料乳基地建設。同時,要高度重視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並協力解決“卡脖子”的技術、產品、原料和裝備。
談及後疫情時代乳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說:“新冠肺炎疫情下,宅經濟的興起,網絡銷售的發展,對乳業提出了新的需求。乳業未來的競爭,一定是價值和品牌的競爭,對消費者需求準確的把握纔是企業發展的最好的良機。”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吳秋林表示,近年來,政府及社會對乳業的關注程度高,希望通過專家學者建言獻策,促使乳業更加健康、穩健地發展。
北京三元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於永傑表示,乳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產業。當前推動“健康中國”戰略迫切需要乳業健康、良性、穩定地發展,必須進一步提升我國乳品質量安全水平,深入推進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研發能力提升和質量安全水平,滿足羣衆乳製品的需求,實現乳業現代化。
當前,我國個性化、食品化、場景化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多,企業如何從研發角度來滿足市場需求?三元股份總經理唐宏談到,在大健康背景下,未來的實現路徑要通過以科技爲支撐的前瞻性研究隊列,結合人體健康大數據實現精準營養干預,運用更多的新技術新概念推動中國乳製品行業的全面升級和行業創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目前我國每天人均消費乳品量依然較低,營養科普需要全社會進一步推動,在社會上營造更好的乳製品消費氛圍。同時也要看到,奶製品的多樣化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乳企要加大產品品類的創新。
這也得到了業界的迴應。伊利集團總裁助理雲戰友表示,通過建立大數據雷達可以及時瞭解消費者的關注熱點;靠創新可以實現產品既營養又好吃。希望更多乳企針對我國乳業資源稟賦不足的現狀,針對性的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形成有效、健康的生態圈。
我國乳業發展的方向是做強、做優,如何做到強和優?“這就需要根據產業鏈來配置創新鏈,科技界和產業界要深度融合,共同促進我國乳業發展。”光明乳業食品研究院院長劉振民建議,一是要開發新品類乳品拓展發展空間。二是希望科技界和產業界融合解決產業中“卡脖子”的共性關鍵技術。三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雅培北亞研發總監李翔認爲,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一是堅持以科學爲基礎的創新,賦予產品和企業更加強大的競爭力。二是新原料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是創新的源泉,增加產品的多樣化和豐富性。三是創新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和支持,希望搭建產學研創新平臺,整合行業科技創新資源。
聖元研發部總監閆永剛認爲,乳業要實現可持續,還需注重在經濟學方面的探索,要看到短板效應和圍擋效應。在研發中,要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做到統籌兼顧。此外,企業也需要不斷創造需求,進行有效研究。他還強調,企業堅持科學態度、創新意識、誠信原則,重視食品文化建設。
黑龍江飛鶴乳業研發高級工程師解慶剛介紹,乳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裝備,應不斷加強綜合科技創新能力。目前來看,乳清、乳鐵蛋白、初乳蛋白等高附加值產品依賴於進口,希能加大這方面的科技研究。
蒙牛乳業研發創新部總監李樹森表示,企業近年來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以及新工藝設備製造相關研究。在生乳生產源頭管理上,實現了對牧場的集約化管理;在智能製造方面,加大產品智能製造老車間改造和黑燈工廠的建設。
“進一步完善乳業高質量發展的定位、路徑或者是階段性目標,明確一些指標體系,將會對企業起到非常大的引導作用。”石家莊君樂寶乳業體系法規部部長韓俊傑建議,我國乳製品企業應不斷打造世界級研發中心,不斷加強全生命週期的研究。
目前,我國奶源發展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存在“北奶南運,西奶東運”現象。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食品處處長李強表示,如果沒有高質量的奶源地作爲行業發展的根基,很難保障行業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常務副局長、哈爾濱商業大學副校長張守文教授建議,奶源基地保障體系應包括:政府、奶牛養殖企業、乳品生產企業、乳品行業協會。要從現代奶牛種源基地建設、奶牛飼草飼料保障能力、以奶農爲主的適度規模養殖發展、奶牛健康管理、乳品生產企業建設奶牛養殖基地,實現奶源自有、自控的全產業鏈模式等五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奶源基地的支持。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劉超建議,一是倡導乳品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縱向聯合,形成緊密的經濟聯合體,以產業鏈的優勢增加雙方的抗風險能力。二是倡導都市型乳企與牧區草原型乳業與農牧區乳業橫向聯合,疊加優勢,提升綜合競爭力。三是相應“一帶一路”號召,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國門。四是鼓勵企業向深加工業發展,要多元化發展乳製品。
如何在南方地區建設好奶源基地是業界一直以來的探索。作爲南方乳企,明一集團副總裁張嶼認爲,一是利用福建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實施高山生態養殖。二是利用5G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建設規模化、智能化牧場。三是採取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以保障資源的綜合利用。四是實施產業融合,建設萬畝觀光牧場,實現“農牧+製造+觀光”三產合一。
加強標準法規建設 留出空間創新發展
關於加強我國乳製品標準法規建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司處長劉曉毅指出,助力乳業高質量發展,對於監管部門而言,就是要按照國家“四個最嚴”要求,塑造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對於國內外企業,監管部門的技術審評和審批要求是一致的。在工作細節上,監管部門及時落實生產許可法規相關文件的制修工作,指導行業企業生產。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劉愛東認爲,我國乳製品的食品安全國家營養標準體系已經接近國際水平,但隨着“健康中國”行動的推進,不同人羣對營養健康精準化、個性化的需求,也對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出了挑戰。下一步,在乳製品標準體系建設上,一方面要加強與乳品相關的安全標準,織牢食品安全底線;另一方面還要加強質量標準體系建設。
荷蘭皇家菲仕蘭中國公司高級副總裁楊國超說:“完善法規體系助力高質量發展,一定要創新驅動。要全面科學地理解最嚴謹的標準,而不要讓最嚴的標準束縛了創新,尤其是制約乳製品行業的創新。”
雀巢大中華區法規與科學事務負責人邸雪楓也表示,標準和法規不能成爲產品創新的障礙,要留出空間能夠讓產品多元化發展。同時,一些缺失或滯後的標準,需要儘快補上。此外,更多的中國專家、企業也應該更多地“走出去”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