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了43年的‘碗’,補成了!”
10月14日晚,正在排練第21屆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開幕式演出的景德鎮市文化館負責人馬豔紅收到一條來自撫州的消息:“演出成功!”她如釋重負,回覆:“破了43年的‘碗’,補成了!”
馬豔紅口中的“碗”,其實是景德鎮採茶戲。上世紀80年代,隨着景德鎮市採茶劇團被撤銷,景德鎮採茶戲最後正式登臺演出的時間也定格在1981年。
這個講陶瓷故事、演陶瓷人形象的地方戲曲,沉寂多年後緣何“重生”?日前,記者赴景德鎮採訪後才知道,這背後是一羣文化工作者爲了使命情懷而奮鬥的故事。
決定復原“消亡劇種”
故事緣起一次聊天。
2023年11月21日,景德鎮市文聯一次會議結束,馬豔紅與參會的同事袁德正和樂平市戲劇家協會顧問蔣良善聊起戲曲。
蔣良善提及參加第八屆江西藝術節的經歷,惋惜地說:“當時有個瀕危劇種展演環節,劇目裡卻沒有景德鎮採茶戲。主辦方說,景德鎮採茶戲不是瀕危劇種,而是‘消亡劇種’……”
原來,2017年12月26日,當時的文化部發布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其中,景德鎮採茶戲被列爲“無任何演出團體,無藝人或有個別藝人,且無傳承、無演出活動的劇種”。
馬豔紅心中冒出疑問,作爲“千年瓷都”,具有其地方文化代表性的景德鎮採茶戲怎麼會“消亡”了?
於是,她萌生了復原景德鎮採茶戲的念頭,“保護地方文化是我的工作,這件事一定要做!”
“我來寫劇本。”蔣良善寫過贛劇劇本,自告奮勇攬下編劇工作。
“我父母都是原景德鎮採茶劇團演員,我父親還在世。”袁德正也“獻出”自己87歲的父親袁積健,“老爺子頭腦清晰,能爲復原工作出力!”
復排《補碗》困難重重
幾天後,蔣良善登門拜訪袁積健。聽說要復原景德鎮採茶戲,老先生十分高興,這也是他半生的願望。他拿出“珍藏”——一張原景德鎮採茶劇團在1961年演出的節目單,上面有其妻子邵金蘭表演景德鎮採茶戲經典劇目《補碗》的劇照。
“《補碗》講了一個補碗匠和一個女青年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積極面對的愛情故事。對整個景德鎮陶瓷文化來說,缺失地方戲曲,就像一隻豁口碗。我們把地方戲曲給補起來,也是一種‘補碗’。”蔣良善覺得,選擇《補碗》作爲景德鎮採茶戲重返舞臺的首演劇目,再合適不過。
然而,對景德鎮採茶戲現狀的摸底調查卻不容樂觀。當時,包括袁積健在內,原景德鎮採茶劇團在世老藝人僅餘17人,基本沒有影像資料留存。
此外,沒有資金支持、缺少主創人員、外界的不看好和質疑等,也是橫亙在復原工作路上的“攔路虎”。
年後,馬豔紅到省裡開會,遇到在南昌市採茶劇團從事導演工作的老同學李俊,她眼前一亮,這不就是現成的導演人選嗎?
有幾十年戲曲工作經驗的李俊卻是第一次聽說景德鎮採茶戲,面對馬豔紅的極力邀請,他猶豫再三。“採茶戲不僅要演,還要‘唱唸做打舞’。現在只有劇本,其他什麼都沒有,太難了!”
最後,李俊還是帶着團隊接下了這項工作。“如今各地的地方戲曲都面臨傳承和發展的困境,馬豔紅頂着巨大的壓力堅持保護傳統文化,勇氣可嘉,我很佩服。”
用“感情牌”請來導演團隊,馬豔紅又從景德鎮市文化館緊巴巴的經費中擠出資金,用於創編、作曲和購置道具服裝等,復原工作正式立項。
沒曲譜怎麼辦?馬豔紅把袁積健請到辦公室,老先生坐在沙發上一句一句地唱,導演團隊中負責作曲的王欣欣拿着紙筆認真聽,一句一句記下曲調。
在文化館內部“海選”中,有京劇功底的魯昕雲和劉慶獲得導演團隊的一致認可,成爲《補碗》的男女主角。
靠着“東拼西湊”集齊導演、樂隊和演員,《補碗》劇組總算是成立了。
齊心協力重返舞臺
第一次排練李俊就發現問題:“演員跨了劇種跟外行沒兩樣。”
“京劇和採茶戲的唱腔完全不同,一個用小嗓子唱,一個用大白嗓‘喊’,還要邊唱邊做動作……”劉慶轉崗做了10多年行政工作,唱功和基本功都有些生疏。其他演員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沒什麼捷徑可走,演員們只能在工作之餘拼命加練。
演員練,樂隊也要練。樂隊10名成員中,60歲以上的就有6個。大提琴手佔彥羣年齡最大,今年75歲。但他們沒有怨言,每次都積極到場排練。
4月27日,《補碗》劇組迎來了第一次完整彩排,袁積健也來到現場觀看。演員們剛唱完,袁積健就激動地握着劇組成員的手連聲感謝:“就是這個味道,40多年了,我又聽到了景德鎮採茶戲。”
5月24日,在全省文化館展演景德鎮專場中,《補碗》首次復演。
7月10日,魯昕雲參加江西省第五屆優秀青年戲曲演員展演時演繹《補碗》,在評比中名列前茅。
10月14日,在撫州市文昌裡劇院,《補碗》亮相2024年“茶香中國”第三屆全國採茶戲匯演,現場掌聲熱烈。
乘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東風,景德鎮採茶戲正一步步從被遺忘的角落重新登上舞臺,成爲“千年瓷都”又一個閃亮的文化符號。(記者 陳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