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缺資料治理政策 已成集體焦慮

數據被譽爲「新時代的黑金」,重要性媲美原油。不過,資料該怎麼收集、怎麼應用,而社會面對數據帶來的衝擊與改變,又該如何調適?確實,數位轉型的重要性在疫情衝擊後更顯重要,然而儘管急迫性如此之高,企業與組織仍普遍缺乏資料治理、數位轉型的相關政策。陳正然形容,這樣的情況已經造成「集體焦慮」。

陳正然說,資料是驅動創新的重要來源,而臺灣對於數位轉型不該繼續停留在觀念探討,而是該找實際的案例着手研究;政府與企業更應該制定資料治理政策。資料治理牽涉的面向很廣,若沒有清楚的資料治理政策,要談驅動創新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智庫驅動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嘉凱則建議,可以從如何獲得好資料、獲得資料之後如何有的應用,以及如何做好資料的隱私與保護三大面向來探討。在資料獲取上,如同食品有履歷一樣,資料也需要「資料履歷」,包括資料收集的方式、資料的品質與邏輯都需要明確的制度管理。

此外,蒐集資料時,需思考是否具備標準化,使得資料之間能夠相通、疊加或具備易於維運的管理方法,再搭配使用業界通用的架構標準,才能使資料進一步得以加值應用。

劉嘉凱也強調,對組織來說,除了要有相應的人才與科技以外,更需要做到「極度透明」,在制度上也要調整,才能達到成功的數位轉型。

資策會副執行長蕭博仁、楊仁達也針對「資料治理下的環境建構」與「資料驅動下的創新應用」兩議題,進行深入對談,剖析企業如何建構正確的資料運用環境與人才培育,善用資料共享與協作,以及創造資料創新應用。

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組長吳李棋、思納捷科技副總經理馮明惠,以ESG以及淨零排放爲例,吳李棋說,國際科技大廠(如蘋果)對於供應鏈資料品質的要求與管理高,每年淘汰約8%未達標的供應商,臺灣處於全球高科技業供應鏈樞紐,數據的管理不可不重視。

馮明惠則表示,不管是金管會對於上市櫃公司的碳排要求,還是國際愈趨嚴格的管制,以及科技大廠對於供應鏈的要求,都顯示臺灣產業需要加速進行碳流資料的管理,其中資料的精準性、正確性,都是臺灣不可忽略的。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則說,要做到好的資料治理與數位轉型,首先要把關數據品質,若品質未把關,等於沒做。此外,企業內部的數據是否存在有斷點問題,也極需注意。他認爲,「數據不是放在電冰箱食材,放了就會出菜」,強調數據要實際拿出來用,纔有改善的機會,呼籲臺灣的政府在資料治理以及數位轉型上,應該帶頭做出示範性的事情,臺灣纔有機會成爲人工智慧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