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抄底在線教育!

教培行業,正處在監管的風暴眼中。

首先感受到這種刺骨寒意的,是在線教育行業。

事到如今,行業的投資人、從業者才恍然大悟,“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原來不只是反壟斷,還反內卷。

只是沒想到,反內卷居然拿在線教育第一個祭旗。

5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對作業幫和猿輔導兩家校外教培機構,處以警告和250萬元頂格罰款。

在線教育有五宗罪:燒錢營銷販賣焦慮、泄露隱私電話騷擾、誘導虛假宣傳、數據造假以及引發金融風險。

去年暑假大戰中,各家在線教育機構還都是滿滿的“求勝欲”,如今就成了“求生欲”。

截至6月底,高途已從一年內最高價下跌90%、新東方在線跌了80%,好未來跌了75%……

行業哀鴻遍野,風雨飄搖。

對政策極爲敏感的教育行業,監管風暴帶來負面市場預期、停課收入下滑、資金監管改變運營模式、合規成本上升等諸多風險。

但也有人樂觀的認爲,從長期看,監管將加速中小機構淘汰出局,龍頭機構最終有望享受市佔率提升的紅利。

這個邏輯其實沒毛病,類似的事情在很多行業也上演過。

不過君臨認爲,作爲一個特殊的服務業,千億規模的教培市場,說錘就錘。

無論是從政策上,還是生意的本質上看,事情可能沒那麼樂觀。

有人說,外資比內資更講政治,不僅嗅覺靈敏,消息也很靈通。

事實證明,此言不假。

2020年Q4,高瓴資本在一起教育上市後建倉買入463.34萬股,2021年Q1全數拋出,還清倉了好未來。

炒短線,這不是高瓴的風格。

高瓴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聞出味道的呢?

答案是今年兩會期間。

國家領導人連續對校外培訓作了“兩次講話、三次批示”

一次講話是在全國政協醫藥衛生界和教育界的聯組會。

“培訓亂象,可以說是很難治理的頑瘴痼疾。家長們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個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的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學那麼多,咱們不學一下還行啊?於是爭先恐後。這個問題還要繼續解決。”

還有一次是清華建校110週年的講話。

提出校外培訓機構很大程度製造了社會的焦慮,造成了公立學校對正常的教育教學產生了衝擊。

三次批示,有:

“校外培訓是一個頑瘴痼疾,必須得下決心抓一抓”

“如果抓一抓就放手了,那還不如不抓”。

5月,深改委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這就將講話精神,通過組織程序固化了下來,成爲全黨的意志。

決策層級之高,這點必須注意。

批示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句:

“如果抓一抓就放手了,那還不如不抓”。

這句話,意味着“長效機制”。

爲了落實上級精神,文件出臺不到1個月,教育部就新增了一個實體機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

爲一件事,新設一個司級機構,不在體制內的人,很難認識到這裡面的千鈞分量。

教育部成立該機構的新聞,蘊含的信息量很大,注意標紅的部分。

第二處標紅,呼應的是第一處,即頂層的意識,來自雲端的共識。

第四處標紅有一句非常醒目的比喻。

何謂“釘釘子”?

2013年,十八大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一個意蘊深遠的命題,即:

“幹事業好比釘釘子,釘釘子是要一錘一錘接着敲,才能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幹事業何嘗不也是如此?一個單位、一個地區面貌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沿着正確的目標久久爲功、持之以恆。”

如何才能把釘子釘實釘牢呢?

就是第三處——鬥爭精神。

殺氣騰騰。

還記得當初不被看好的反腐風暴,都能地動山搖,何況區區一個教培。

所以,很多人覺得風頭過了,還能捲土重來、故技重施,完全是一種看不清風向的一廂情願。

而之所以那麼多人心存幻想,甚至在領導人講話後依然大幹快上、“逆風作案”。

還不是因爲在線教育,是個“互聯網+”,看起來真像一門“好生意“。

過去幾年,在投資人眼中,在線教育是個不折不扣的黃金賽道。

2020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就達到2573億,複合增長率34.5%,有機構甚至預測到2022年,規模將達到5400億。

據艾瑞諮詢統計,投資人在教育行業砸了1164億,其中在線教育就砸了1034億元,佔89%。

好未來、猿輔導、作業幫、跟誰學,這四家頭部公司,就拿了600多億。

與之相對的是製造業,到處磕頭燒香,還融不來幾個錢。

投資人如此慷慨解囊,到底是看重在線教育哪一點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把“在線”和“教育”兩個字拆開來看。

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教室容納空間有限,教師帶學生也有限。

所以具有高度分散的屬性,與其他行業相比集中度偏低。

隨着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可以讓教育不侷限在固定學習場景,線上交付。

這就讓教育行業有了逐步走向集中的可能,纔可能涌現出頭部大公司。

對比現實中的市場集中度,在線教育的CR5明顯高於線下教育。

來源:艾瑞諮詢

所謂“在線”,就是互聯網。

而互聯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網絡效應,連接人與人,進而觸發規模效益。

經濟學上又把規模效應稱爲規模經濟。

指公司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而使生產、管理成本下降,從而利潤增加的現象。

在互聯網上,則是指公司能以邊際成本接近零的條件下分發更多產品。

就好比某帶頭大哥錄了一堂“炒股秘訣”,掛到網站上定價100元,100人買就淨賺1萬,1000人買、10萬人買呢。

他只不過付出一點微不足道的服務器租用和流量費。

寫到這裡,有心的讀者一定會意識到。

把“在線”和“教育”兩個字合在一起,既解決了傳統線下教育難以走向集中的問題,又能以極低的成本分發產品。

不就能證明這確實是一門好生意了嗎?

縱觀2016-2020年教育行業融資事件輪次分佈,可以看出資本市場更傾向於獎勵頭部企業。

融資輪次向後遷移,融資金額向頭部企業傾斜,意味着腰部和尾部的小企業面臨着較大的生存壓力。

有意思的是,儘管行業馬太效應明顯,變現模式也非常成熟。

但一面是高融資、高估值、高收入;一面是高投放、高獲客成本、高虧損;

是的,如此光鮮熱鬧的大賽道,頭部玩家卻不賺錢、靠資本輸血維持、普遍虧損。

肯定又有人覺得君臨大驚小怪。

互聯網的生意不就是“燒錢”嗎,燒到最後,剩者爲王。

凡事不要太絕對,要是燒不出勝者呢?

先來看看他們是咋燒的。

互聯網企業燒錢,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廣告和補貼。

其目的,是爲了圈用戶。

補貼好理解,但補貼一般都較爲精準,即有可能雞娃的家長,社會影響力有限。

更值得一說的是廣告,在線教育企業瘋狂投放廣告,觸發的社會焦慮,反而當了自己的掘墓人。

而且在線教育的廣告有點特別,特別卷,卷的程度遠超過去任何互聯網企業。

財大氣粗的在線教育公司,現在擔心的不是無錢可燒,而是擔心合適的廣告位,被砸完了。

公交站、地鐵站、樓梯間、朋友圈、抖音快手......

從綜藝節目冠名,到像《小捨得》那樣的電視劇植入,甚至在今年春晚上都有主持人向全國人民口播廣告。

在線教育廣告殺入春晚 來源:網絡

從線上到線下,在線教育廣告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在線教育廣告佔領抖音 來源:網絡

投資人的投資,家長交的學費,很大部分都流入廣告產業鏈。

這也啓發了我們,擁有上游媒體資源的公司,特別是壟斷性的,其業務模式多麼牛逼,護城河多麼深厚。

比如接連遭受醫美廣告和在線教育廣告負面影響的分衆傳媒。

扯遠了。

話說回來,你見過真正牛逼的互聯網公司像這樣瘋狂的燒廣告嗎?

顯然沒有。

真正的好生意,對廣告的需求不高,更不會拼命的投放廣告。

君臨記得有位著名的投資者將互聯網的‘護城河’總結爲三點:

1、互聯網產品是依靠獨特的功能或體驗,形成用戶反覆訪問的習慣。

2、互聯網產品能夠提供互動體驗,用戶長期在互動中沉澱的用戶關係就是互聯網產品最有價值的資產。

3、互聯網產品有天然的壟斷屬性:越多人用越好用,從而形成強者恆強,老二非死不可的市場格局。

第一點的代表是微博,又或是同花順APP,前者獨特功能是追熱點,後者有切換軟件的學習成本。

第二點的代表是微信QQ、Facebook,你的親戚朋友都在用,你也會用。

第三點的代表是谷歌,淘寶。

前者有強大的自我學習功能,用戶每一次搜索行爲,都在爲搜索引擎積累數據,導致越多人用的搜索引擎越好用。

後者是買家越多,越能吸引賣家,賣家提供的商品越豐富,又能進一步吸引買家。

換言之,就算他們不做廣告,用戶都會主動找來。

那麼我們把在線教育往以上三點套,就會發現一點都靠不上。

互聯網有很多大賽道,諸如社交、搜索、信息流、廣告、遊戲、電商、金融......

在VC/PE眼中,過去的投資經驗告訴他們,選公司的第一步就是選賽道。

這個經驗建立在如下邏輯:

假如一個賽道足夠大,一定會跑出現象級的巨頭。

就像當年的谷歌,就算撒胡椒麪將整個賽道前10平均投入,哪怕其他9家都歸零,一個谷歌都能賺的盆滿鉢滿。

但很可惜,這只是個經驗,並非顛撲不破的真理。

在現實中,它可以被證僞。

因爲有些賽道盡管大,卻難以建立護城河,一直掙扎在殘酷的競爭陷阱中。

最典型的是影視平臺。

國內有連虧15年的優酷,還有2020年受益“宅經濟”的愛奇藝,營收297億,虧70億。

國外大名鼎鼎的油管,去年10月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中谷歌表示,YouTube“不遠的將來”將實現盈利。

如果硬要說影視平臺行業有護城河,要我說,錢就是唯一的護城河。

但互聯網大佬,哪個看起來像缺錢的樣子。

作爲核心生產資料,視頻網站版權之爭也是世界級現象。

例如HBO與Netflix,Netflix曾花費1億美元購買《老友記》在2019年的版權。

不甘示弱的HBO又以連續五年、每年8.5億美元連續五年的價格贏得《老友記》版權。

國內有騰訊和優酷,例如2018年的《如懿傳》,本來是兩家各出6億同步播放,但財大氣粗的騰訊認爲《如懿傳》會複製《甄嬛傳》的火熱,悍然拿出13億天價拿下獨播。

從版權爭奪就可以看出。

這個行業用錢買不來用戶的忠誠。

就算有燒不起錢的玩家退出,由於護城河的缺乏,總會有錢更多的玩家殺入,惡性循環。

把影視平臺行業往上文三點套,同樣一點都靠不上。

在線教育,其實和影視平臺行業差不多。

在線教育主要有四種模式:

一對一、小班課、大班課、錄播課。

四種模式,各有利弊。

一對一,效果最好,可根據學生情況授課,實現精細化教育,但受限於教師成本,規模做不大,盈利能力差。

小班課,效果其次,因爲價格有所降低,盈利能力一般。

大班課和錄播課差不多。

以大班課爲例,一個明星教師授課,搭配若干服務監督學生的輔導老師,前者貴,後者便宜。

理論上可以給上萬人授課,儘管學費低,但可以用極低的邊際成本擴大規模,最大程度盈利。

至於錄播課,那成本就更低了。

但效果最差,學生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都無法照顧到。

由於財務模型最優,所以在線教育平臺都是以後兩種模式爲主。

而大班課和錄播課都比較透明,不像一對一和小班課那樣私密。

換言之,就無法做出差異化,一家平臺有了某種創新,會很快被其他競爭對手像素級模仿。

所以,在線教育和影視平臺的相似性就在這裡。

做不出差異化,就沒有獨特的體驗,沒有品牌效應。

知識和影視在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對知識和影視的需求,是喜新厭舊,

至於是通過愛奇藝、騰訊視頻,還是優酷看,消費者根本不在乎。

所以君臨認爲,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生意本質,在線教育都不值得投資者有過多期待。

老讀者都知道,君臨歷來重視因爲負面事件衝擊帶來的行業性暴跌。

因爲風險釋放,負面消化,企業調整經營後,往往會帶來超額收益。

雖然我們否定了在線教育,但我們並未否定線下教育,因爲後者是可以做出差異化的。

國內很多K12的私立學校收取高額學費,家長仍趨之若鶩,就是明證。

我們預計政策並非要扼殺民辦教培行業,而是規範發展,有破有立。

所以民辦教培,特別是K12線下教育,監管加速行業整合的邏輯說得通。

當然,這部分公司主要在海外上市,我們這裡提示一個A股機會。

即同樣受到監管風暴衝擊的中公教育。

很顯然,這次校外教培監管的主要工作對象,並非職業教育。

理論上,中公應該算誤傷。

但中公也非省油的燈,君臨前段時間寫過《下一個要爆雷的白馬龍頭》,批判的就是中公。

因爲其將“保過班”做成保險產品,還有學費貸款產品,玩類似房企的“資金池”有點上頭。

有背離教育初心,將教育產品金融化的風險。

當然,這不單是中公的問題,而是行業通病。

而本輪教培監管風暴,我們預計資金監管政策極有可能出臺。

要知道,2019年中公投資收益和利息收入2.6億元,佔當期歸母淨利潤的14.5%。

所以目前的雷還沒爆完,股價還有向下走的空間。

但如果一切塵埃落定,監管格局穩定下來,企業經營策略相應調整,風險大幅釋放後,將是極好的買點,投資者值得密切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