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副刊65歲 數位檔案永留存

創立65年的人間副刊將迎來全版原始影像數位典藏,未來只要到「臺灣新聞智慧網平臺」就能查到。圖左至右爲作家向陽、作家季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教授李瑞騰、《中國時報》社長兼總編輯王綽中、漢珍數位圖書公司董事長朱小瑄、《中國時報》文化組主任邱祖胤。(鄧博仁攝)

《中國時報》社長兼總編輯王綽中表示,65年的人間副刊,一共2萬多個版面,以後大家都可以很方便搜尋它的軌跡。(鄧博仁攝)

創立於1955年的人間副刊,在臺灣的文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以前文學科系學生若想查找人間副刊的資料,只能上圖書館一頁頁翻報紙,和充滿黴味塵蟎紙堆奮鬥。如今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所屬的時報資訊公司,特別將1955年到2005年的人間副刊彙集成爲一套擁有全版原始影像的數位出版品,把紙本資料變成數位檔案

時報資訊公司更與漢珍數位圖書公司合作,未來學生、研究者只要到「臺灣新聞智慧網平臺」,搜索關鍵字,就可以找到對應的數位資料。例如人間副刊最早的版面,作家向陽、季季最早刊登在人間副刊的文章等,只要在彈指間就能查找資料。

《中國時報》社長兼總編輯王綽中表示,65年的人間副刊,一共2萬多個版面,以後大家都可以很方便搜尋它的軌跡,「我以前念研究所時,也是翻着泛黃充滿塵蟎的報紙。現在透過數位化珍藏,讓大家能鑑往知來。」漢珍數位圖書公司董事長朱小瑄表示,「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努力把原始資料挖出來,讓未來的研究者能繼續探索。」

漢珍數位圖書公司協理關雅茹表示,報紙是圖書館中很特殊的典藏,因爲是連續刊載,資料量大,紙質又容易破碎,一旦潮溼就軟掉了,在典藏當中十分困難,「後來有的改成微卷機,或者許多圖書館就就決定不典藏報紙原件了。」

當曾任人間副刊主編3年的季季和22年的楊澤、曾在《自立晚報》擔任副刊主編的向陽,和曾在《中央日報》任副刊主編的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張堂錡,談起人間副刊對臺灣的文化屆的影響,不約而同地提到高信疆。向陽指出,高信疆將副刊從綜合副刊或文學副刊帶到文化副刊的時代。楊澤表示,高信疆帶領的人間副刊,是最早的國際本土化典範

不過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李瑞騰也表示,雖然多數人研究高信疆時期的人間副刊,但在《徵信新聞報》開始設立文學副刊的時候,第一個十年的副刊主編,較少爲人所認識。例如第一任的文學副刊主編徐蔚忱決定「不涉政治」,甚至動手修改文章,第二任主編李葉霜幾乎沒有資料,但透過數位版資料庫,也能拼湊出他的部分生平,「以後我們都可以容易從數位版找到其中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