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超過一甲子 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開跑
耕耘超過一甲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將有數位資料庫。(中時人間副刊提供)
「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發表暨座談會」由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辦,中國時報、漢珍數位圖書共同協辦,將於11月24日下午1點30分,在北師美術館1樓演講廳登場。圖爲近期中時人間副刊版面。(中時人間副刊提供)
耕耘超過一甲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問世,彙集1955年至2005年之間的全版原始影像,將於24日在北師美術館,舉辦「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發表座談會」。
人間副刊始於1955年9月16日,中國時報的前身徵信新聞,創刊詞中寫道:「人間的園地是屬於廣大的人羣的,願廣大的人羣共樂人間。」而人間副刊在臺灣文化思潮建構的影響,主要是1970年代,由高信疆擔任主編,開設「海外專欄」,以海外華人及中國文學、世界文學爲邀稿對象,成爲國內外獨者橋樑,包括夏志清、劉紹銘、鄭樹森、葉維廉、李歐梵、白先勇、施叔青、水晶等衆多海外學人執筆。
1975年,高信疆開闢「現實的邊緣」專欄,推動報導文學,並主張:「以文學的筆、新聞的眼,從事人生探訪及現實生活真實報導的生動寫作方式。」首開注重鄉土與報導文學之風,讓人間副刊形成多元文化形態的副刊,對洪通、朱銘等鄉土藝術家的報導,也啓動臺灣在地文化的重新認識與價值肯定。
相對於1970年代的外交挫折,人間副刊掀起了鄉土熱,鼓勵大衆重新認識自己、參與社會、反哺大衆,因而被視爲鄉土文化重要的形構場域。
「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發表暨座談會」由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辦,中國時報、漢珍數位圖書共同協辦,將於11月24日下午1點30分,在北師美術館1樓演講廳登場,參與的藝文人士包括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瑞騰、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堂錡,作家季季、楊澤、向陽,中國時報社長王綽中、中國時報文化中心主任邱祖胤,以及漢珍數位圖書公司協理關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