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染疫風暴襲來 面對病毒、新疫情 臺灣要有新防疫(黃韻如、詹長權、鄭如韻)

黃韻如/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教授暨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合作計劃主持人● 詹長權/臺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 鄭如韻/任職臺灣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

2021 年 5 月 11 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佈臺灣進入疫情警戒標準第二級,換言之,臺灣已經出現了「感染源不明之本土病例」。

自從 4 月 20 華航爆出羣聚事件,目前仍尚未完成清零,本土病例持續的新增,甚至在一天創下從疫情開始以來最多的本土案例,讓人不禁思考當了一年多防疫優等生的臺灣,面對新一波疫情,要如何再繼續維持防疫成果?又有什麼方式能讓臺灣在這場抗疫行動中重新獲得主控權,跑在病毒之前?

▲爲遏止華航內部疫情擴大,指揮中心端出「清零計劃2.0」。(圖/指揮中心提供)

在這一篇雲論,我們將分析新加坡機場醫院不明的羣聚感染案件,以及新加坡政府敏捷處理方式,呼籲政府重新滾動式調整防疫策略,重新將針對高風險族羣擴大篩檢納入重要的防疫手段。

新加坡敲起的警鐘:嚴謹入境邊境管制措施仍可能出現院內羣聚感染

新加坡在擺脫移工宿舍疫情大爆發之後,又再度進入另一個更嚴峻的 COVID-19 考驗

在具有高傳染力的英國病毒株出現後,新加坡在邊境管制方面做出嚴格的調整,除了對來自澳洲、汶萊、中國大陸、紐西蘭、臺灣、香港、澳門的旅客在入境落地篩檢結果陰性之後不需做居家隔離檢疫,來自其他國家者皆需要在指定隔離場所接受 21 天的隔離 (來自斐濟與越南可以接受最後 7 天在家隔離)。因應新型印度病毒株的流行,14 天對於隔離檢疫而言已顯得不足。

雖然隔離政策已經非常嚴格,疫苗覆蓋率也相當高,(截至五月九日,已有一百八十萬民居民已經接受了至少一劑的疫苗,而有一百二十萬人已經接受了兩劑的疫苗,新加坡目前只核可Pfizer/BNT 與 Moderna 兩種 mRNA疫苗),但新加坡還是出現了陳篤生醫院(Tan Tock Seng Hospital, TTSH)的院內羣聚感染,第一起被發現的病例發生在住院病房 9D,是一名有急性呼吸道症狀的護理人員,這名施打過疫苗的護理人員即時反映症狀和立即檢測後得到陽性結果。在這場感染鏈中,有 5 名案例也出現了最新的印度病毒株 B16171 及 B16172,而目前的 43 名確診者中,有9位已經接受完整的疫苗施打,都是屬於無症狀或是輕症,都不需接受氧氣治療。

▲即便升高防疫規格,但新加坡陳篤生醫院(Tan Tock Seng Hospital, TTSH)仍出現院內羣聚感染。(圖/路透

新加坡在檢測、疫調、隔離,這個面對社區感染的三大防疫措施,也已經在去年移工宿舍傳染爆發時做了足夠壓力測試,並且已升級到全民數位足跡追蹤(TraceTogether)以便加速數位疫調,以及達到單日 73,000 件的大規模檢測量能。

▲TraceTogether。(圖/App Store)

面對這場陳篤生醫院嚴峻的院內感染,醫院制定嚴密的篩檢措施。他們將有暴露在院內感染風險區域員工分數次篩檢,篩檢時程爲第 1 天、第 7 天、第 14 天、第 21 天,隨後再以是否有接種疫苗爲基準,間隔 14 天或 7 天進行常規篩檢。風險區域外的所有員工,分成兩大類羣,一羣是有接種過疫苗的人,另一羣是尚未接種疫苗的人。接種組跳過第 14 天的採檢,在第 21 天后,間隔 14 天常規採檢;未接種疫苗組第 14 天需採檢,而 21 天后會繼續以 7 天爲單位常規採檢。

陳篤生醫院的院內羣聚並非單一個案,黃廷芳綜合醫院(Ng Teng Fong Hospital)及樟宜綜合醫院(Changi General Hospital)也在 2021 年 5 月 11 日出現兩個與樟宜機場感染叢相關的案例,來自清潔人員的社交羣聚。

▲莫德納(Moderna)疫苗 。(圖/路透)

在陳篤生醫院院內感染後,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向大衆媒體表示這些感染事件讓他及新加坡當局認知到印度病毒株 B16172 具有非常高度的感染性,且疫苗的效果並不能真正保證人民不會再染疫,他也提醒社會大衆這支病毒株可能會散播地又快又廣,未來可能會有其他類似的病毒株。施打疫苗仍然是重要的防疫手段,因施打疫苗可以降低傳播的風險,也呼籲民衆一定要戴口罩、做檢測、徹底追蹤足跡和即時隔離。

盲目自信能再次引領檯灣躲過來勢洶洶的疫情嗎?

部桃事件之後臺灣爆發了華航以及諾富特的大規模羣聚,顯示出臺灣針對高風險羣的隔離措施、監測以及防疫旅館的管理出現了不小的破口。

臺灣在這場防疫戰中的挑戰還有下列幾項:疫苗選擇少,目前只有一家廠商(AstraZeneca)提供的 31 萬劑疫苗能提供施打,但疫苗覆蓋率仍舊偏低,效期也快要來臨;在隔離措施上,即便有設定電子圍籬,但數位足跡的規劃幾乎停擺,造成疫調的速度難以提升,鑽石公主號事件時曾經啓動的細胞簡訊似乎成了過往;大規模檢測量能的極限不明;中央地方權責的分工不明,導致疫情變化後出現相互卸責的情形。

▲隨着疫情發展,政治人物也紛紛鼓勵民衆多安裝「臺灣社交距離APP」。(圖/翻攝自莊瑞雄line官方帳號)

以華航案爲例,中央對於機組員所採用的電子圍籬監控方法和一般民衆是一致的,但機組員、相關確診或匡列者問題,是由當事人通報各公司後做回報,而當解除隔離時,電子圍籬就會解除,進入自主健康管理狀態,但後續這些解除隔離者的移動狀況又該如何追蹤?後續的接觸者該如何匡列?這樣較無科學根據的做法和執行強度,在具備傲人電子科技技術的臺灣,卻沒有看到善用科技做爲防疫力器的前瞻作爲。

(甚至連宣告疫情資訊的圖卡都一直是紙板,到底什麼時候要用電子熒幕?)

疫苗重要 但策略更重要——樟宜機場感事件染的處理及應對

2021 年 5 月 8 日起新加坡樟宜機場的 COVID-19 羣聚事件,爲了儘快找到所有潛在感染者來控制住疫情,新加坡民航局(Civil Aviation Authority of Singapore, CAAS)及樟宜機場公司(Changi Airport Group, CAG)自 5 月 9 日對於所有第 1 航廈和第 3 航廈的九千多名員工進行 PCR 普篩採檢,並關閉第三航廈的地下 2 樓,直到 5 月 10 日爲止的 10 個確診病例中有 8 個人已經接種過完整的兩劑新冠肺炎疫苗(風險分層屬於前線航空及航空相關從業人員 COVID-19 疫苗接種率約 92%),而這些確診病例最後一次的例行性 PCR 檢測結果皆爲陰性。

▲日本新冠肺炎PCR檢測。(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這一起機場羣聚染疫的人員有機場清潔工人、安檢人員、航管人員、機場診所員工等,但是感染的源頭目前依舊不明。原先 CAAS 及 CAG 新加坡對於已接種的機場工作人員的採檢頻率爲一個月一次(28-day rostered routine testing cycle),因應這場羣聚,對機場工作人員的採檢頻率將改成兩週一次(14-day cycle)。

在這 10 個確診且完成病毒定序的感染者中,有 7 個和原先的社區感染有關聯,但於新案例和舊案例之中,都有發現印度變異種 B1617 variant。這是一件令人擔心的發現,因爲新加坡在航空海事前線的工作人員,已有高達90%以上的疫苗完整接種率,這不禁讓我們思考:第一波開發使用的疫苗保護人類不受新變種新冠病毒感染的效力究竟有多少?

這些確診病例曾經到過的機場美食街暫時關閉,並且進行全面的清潔和消毒。除了深度清潔及消毒之外,這些食品飲料、零售店員工需要接受 COVID-19 的 PCR 測試,結果爲陰性後才能重新營業。重新營業後,他們只能爲機場工作人員提供外帶,無法在工作地點用餐的機場工作人員,只能在特別規劃的區域就餐。

樟宜機場的羣聚感染至今,截至 5 月 12 日已來到 18 個案例,其中多爲家庭、居家接觸者等等。

新加坡交通部長王乙康在臉書表示,樟宜機場有超過 43,100 位員工超過 95% 注射率,這次的機場羣聚和近期的感染事件顯示非前線的人員也有受到感染的風險。

回到全球疫苗的施打率,根據紐約時報統計,自從 2020 年 12 月人類開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至今,全球已施打超過 13 億 2 千萬劑的新冠肺炎疫苗,完整接種人口百分比爲 4.1%(Our World in Data),而目前因爲疫苗覆蓋率良好得以控制疫情的國家爲以色列和英國,這兩個國家至少接種一劑疫苗所佔全人口的比例分別是 62.68% 和 50.4%。接種推展順利而讓疫情維持在 2020 年嚴重程度以下的國家有美國、冰島、新加坡、德法等國,這些國家的全人口的疫苗施打劑量平均數都已經高於 20%。

目前臺灣和及其周邊國家的疫苗接種率(直至 5 月 12 日)都不算高,全人口的疫苗施打劑量平均數臺灣是 0.14%、日本是 2.77%、韓國是 7.2%、印度是 9.8%、香港是 14.5%。

▲在 AstraZeneca 疫苗配送至臺灣後,人民普遍施打疫苗意願普遍不高,如今新一波疫情是否將改變此情況?(圖/路透)

在 AstraZeneca 疫苗配送至臺灣後,人民普遍施打疫苗意願普遍不高,而航空機組員在 4 月 12 日纔開放施打,「境外陽性機師」在 4 月 20 日確診後再引起的機師羣聚感染,甚至還要揹負政府說機組員的疫苗覆蓋率不高的責難。

結論

我們建議臺灣可以從新加坡處理樟宜機場聚集感染的作法爲借鏡,針對正在發展中的機師、機場旅館羣聚感染事件可以考慮做以下幾件事:擴大篩檢在機場相關場所工作的人員、定期針對機場工作人員進行篩檢、基因定序每一個確診個案的病毒、將機場所有工作人員納入擴大接種的對象、增加機場環境清潔和消毒頻率、改善機場室內環境的通風和過濾效能。

我們也建議臺灣要記取部桃事件以及新加坡陳篤生醫院院內感染的經驗,爲了要守護最重要的醫療防線,對於全國在專責醫院的醫護同仁開始進行常規的篩檢策略,落實分艙分流,降低不必要緊急醫療的承載量,並提高醫護人員疫苗接種率。

▲雙北防疫升級,大型活動停辦一次看。(圖/記者許立昕整理製表)

從 4 月 20 日到 5 月 11 日的時間裡,指揮中心持續將疫情狀態定調爲社區感染邊緣,始終不願鬆口面對臺灣已經有社區感染的事實,我們在此提出反思而非批評,當時世界衛生組織也曾經延遲宣佈 COVID-19 進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面對疫情的嚴峻,這兩者在心態上或許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從邊緣走向社區感染,意味着許多活動將不能如常舉行,自疫情伊始至今,臺灣因爲鎖的將近滴水不漏的國境,社會一切歌舞昇平,並自豪於活在與世界迥異的平行世界裡。

而今,考驗真正來臨,過去一年的準備纔要正式派上用場,但這一次的敵人卻更加狡猾。希望臺灣真的如同過去所說,已經超前部屬,準備好了。

熱門點閱》

► 以色列疫苗採購奪冠,爲何臺灣不行?臺灣生技人才出走的警訊(黃韻如、高子翔、蘇育平、鄭如韻

► 臺灣作爲防疫優等生 爲何在「疫苗戰」失去主控權?(上)(黃韻如、賴育宏、鄭如韻)

► 臺灣作爲防疫優等生 爲何在「疫苗戰」失去主控權?(下)(黃韻如、賴育宏、鄭如韻)

► 如何避免桃醫事件再爆發?「應變醫院」要落實、醫院「專心」抗疫才能打持久戰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本文作者原標題爲「新病毒變異、新疫情,我們要有新防疫」,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