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 | “最缺時間”的86歲院士汪品先,爲何能入選百大UP主?
赤子之心,永不老。
文 | 楊維格
近日,B站公佈了2021年百大UP主名單,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名列其中。這位“網紅”科普院士於2021年6月9日正式入駐B站,目前已發佈35個作品。從深海講到五顏六色的海,從海怪講到海底細菌,每一期播放量從幾萬到幾百萬不等。其中“百慕大三角到底有什麼秘密”這期視頻播放量最高,達376.5萬。
退休多年汪老很早就停止招生了,這次選擇錄製視頻和年輕人交流,他覺得:“和年輕人找到共同興趣,感覺很驕傲。”打開汪老錄製的視頻,首先涌出的是彈幕,齊刷刷地“爺爺好!”“院士好!”“老師好!”。評論區還有網友留言說,以後在交簡歷時,可以說和院士做過學術交流。這位86歲高齡的院士,其實大有來頭。
爭分奪秒地研究
汪品先於193 6年出生,從小在上海南京路邊上的弄堂里長大。在國際地球與海洋科學領域促進形成“中國學派”,是他畢生努力的方向。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在地球與海洋科學領域長期與國際前沿失之交臂。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海洋探測技術日新月異,地球系統科學大發展,我國海洋事業迎來了數百年來的最好時機。
汪品先研究海洋地質40多年。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開我國深海科學鑽探之先河。當時第一次進行南海科考的他已經63歲。臨行前,汪品先給夫人留下了一句話:“能活着回來就算贏。”
2011至2018年,他主持了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任國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的組長,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統管七百多人次,三十個實驗室,幹了八年。2018年5月,作爲南海深部計劃的“導演”,82歲的汪品先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下潛到1400米處的南海深處進行科考,在九天內完成了三次下潛,爲我國南海深部計劃完成了更多探索。
下潛帶給汪品先很多靈感,讓他體會到地球上一個是亮的世界,一個是黑的世界。之前接受採訪汪老回憶起深海下潛的情形時,心情還很激動:“海底很多小東西我都沒看見過,在載人艙裡趴着,看着外面的石頭,我真想用一個榔頭敲它一下,看看外面的那個石頭長的什麼玩意兒。”
汪品先曾說:“我的生命是倒計時的,別的都可以慷慨,錢也可以慷慨,時間,我不能慷慨。”爭分奪秒就是他的日常,即使在雨天也要騎自行車上班,只爲比步行節省十分鐘。他眼下最着急的就是爲公衆架起一座科學與文化之間的橋,即科普。
說到科普,從小聽評彈看滑稽戲的汪老還會用章回體寫科普文章。 汪老所寫的科普書《深海淺說》還入選了“2020年中國好書”。 其實這本書是2020年疫情期間,汪老花了77天時間“閉關”,白天黑夜地拼盡全力熬出來的一本書。
書寫成之後,汪品先生了一場不小的病,得了肝膿腫,第一次在醫院裡住了三十幾天。被問及爲什麼要拼到“爆肝”時,汪老直言:“科學家靠的就是好奇心和責任心,我們那個年代生長的孩子,都懂得國家利益是最大的,沒有國哪有家!”
志同道合的愛情
汪品先的夫人孫湘君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植物學家,曾組織建立起了我國第四紀花粉數據庫,恢復了六千年和一萬八千年以前中國大陸上植被的狀況。60多年前,他們一起在莫斯科大學留學。當年,他是班長,她是黨支部書記。孫老談到:“我喜歡他什麼呢?這個人非常儒雅,作爲年輕人,非常有朝氣。肩膀寬寬的,人高高的,主要是我覺得,他這個人眼睛裡有一種智慧,就感覺這個人非常聰明!從人品上來說,這個人是人品非常好的!”
回國結婚以後,他們爲了各自事業,曾在京滬兩地分居長達30多年。直到2000年孫湘君退休以後,才得以來滬團聚。之後,她被同濟大學聘用爲兼職教授,和汪老一塊開展深海研究。
每天早上汪老騎車從同濟大學赤峰路大門進校,中午和夫人一起在學苑食堂吃飯。從七點半到晚上九點半都會在同濟大學的辦公室裡上班。汪老辦公室隔壁就是孫教授的辦公室。兩位老人朝夕相伴、心心相印。
2021年9月15日,汪品先與夫人孫湘君共同捐贈多年積蓄200萬元人民幣,在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下設立“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並特別叮囑不要用他倆的名字命名獎項。這份淡泊明志其實早有顯露,1998年,汪品先獲得何樑何利科技進步獎時,他就將獎金全數捐出設立“海洋地質學獎學金”,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海洋學科研究人才。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汪院士夫婦心繫抗疫前線第一時間捐出了10萬元助力打贏疫情阻擊戰。
2021年11月,85歲的汪品先榮獲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獎。這位如此敬業的院士,其實每天都在“帶癌生存”。孫教授說,汪老現在吃的抗癌的藥都非常毒,他每天不斷流汗,走一條路回來衣服都是溼的。即使發燒到39度多都硬撐着在辦公室,還覺得是他自己意志力不夠才覺得疲憊難受。“他就如同苦行僧一樣,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幫助中國做南海研究的主人。”
汪老經常開玩笑說:“別人是博士後,我是院士後,我現在能拿得出手的成果,都是60歲以後完成的,我現在想,真的能甩開膀子乾的就是這些年了,這十來年了。”
他說,如果自己能活到90歲,大概要做三件事。一是他在同濟大學上的《科學與文化》公開課,要把它寫成書。二是要促成“低緯驅動”的學術假說,解決“氣候演變”這個大的科學問題。歐美人認爲,現在氣候變化的根本驅動力在北極高緯度地區,但他認爲,應該是在亞熱帶地區,他要推翻歐美人的觀念。三是要寫個自傳,反映我們這個時代。
汪老桌上最經常放的一幅“科學與文化”的題字。汪老認爲海洋研究的意義不僅在科研,更在文化。知道海洋有多大,胸懷就會變大,氣魄也會變大,這是另外一種感染。汪老也說,他曾和吳孟超老先生請教過長壽的秘訣,得到的答案是:把年齡忘掉。畢竟赤子之心,永不老。
參考資料:央視新聞,吾家吾國、同濟大學
新民週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週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