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展播|如何實現多元實踐育人?成都這個區給出這樣的答案
新津區第一小學的孩子們走進戶外開展研學活動新津區第一小學的孩子們參加相關活動四川省新津中學的師生們走進戶外開展研學活動
教育,既要實現育智,更要實現育人。
如何真正做到二者兼顧?2022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頒佈,其中有兩句話值得重點關注:
“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繫。”
“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
換句話說,如果以前的教育更多是學科育人,那麼實踐育人更強調“學以致用”,讓學生在真實世界中解決真實問題。事實上,這本身一直就是教育的一個重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但與此同時,受制於客觀條件等原因,這也一直是一個教育難點。
在過去幾年,成都市新津區就緊緊圍繞立德樹人、實踐育人做了全面深入的相關探索,並形成了系統的實踐育人體系,一批批“津彩”少年從新津出發,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新津的實踐育人有何特色?又積累了哪些極具參考性的經驗呢?我們不妨看幾個案例。
今年3月初,新津一小的孩子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前往校企合作單位參加了一場主題爲“植此青綠、向春而行”的校企共建活動。
這場活動的內容,遠遠不止種樹這一個環節。活動中,園林工作人員爲孩子們帶來了自然知識講座,老師們指導孩子們分組開展拓印樹皮、採集植物等活動。新津一小副校長張燕翔介紹,之所以這樣設計課程,是希望孩子們在積累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提升動手探究能力。
這也是學校“牽手水靈兒,共赴新成長”綜合素養評價活動的核心思路,“學會思考,學會動手,學會應用,從學校走向社會,親近社會,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社會責任感。”
“梨花溪間花中嬉,美食邀你來此地,農博園內科技新奇,探索農業的奧秘。”六一兒童節的時候,新津實驗小學舉行了“趣識家鄉,共創津彩”跨學科融合學習實踐活動,師生們共同改編的一首《新津歡迎你》,驚豔了不少家長,“歌詞太有新津味兒了。”
新津區實驗小學舉辦“津”彩有我,“新”識家鄉系列活動
新津區實驗小學舉辦“津”彩有我,“新”識家鄉系列活動
新津實驗小學副校長李小飛提到,跨學科的核心,也就是在融合與實踐,“當時學生們在參與歌詞創作、編曲錄製等過程中,往往就需要蒐集大量的家鄉資料,這也就是在積極引導孩子們認識家鄉、瞭解家鄉、熱愛家鄉。”
類似的實踐活動在新津實驗小學已經成爲常態。比如等比例微縮製作新津廊橋、白鶴大橋、紅石公園等城市建築,比如使用廢棄原料轉化爲再生紙,做成新津特色的文創產品,“主打一個能思考、會動手,讓孩子們學會解決問題,更讓孩子們逐步建立起對家鄉的全面認知,在心中種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種子。”
新津區普興小學的學生們參加中藥文化活動
讓小學生學習《黃帝內經》,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在新津區普興小學,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對《黃帝內經》頭頭是道地聊起相關內容。
這個能力,源自學校與新津區中醫醫院共同打造的中醫藥文化教育項目。普興小學副校長李天全提到,學校一直非常重視中醫藥文化知識傳授,更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不僅會開展各類中醫藥文化主題實踐活動,還打造了中醫藥校內實踐基地“本草秘境”,種植了紫蘇、桔梗、藿香等幾十種藥食同源的中草藥,利用課間、課後和勞動實踐課,讓孩子們參與田間管理。“希望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健康素養,在活動中堅定文化自信,築牢優秀傳統文化根基。”
新津區普興小學的學生們參加中藥研學活動
對於中學階段的孩子們,新津做的實踐育人不只是注重應用,也更加註重內涵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比如新津中學的師生們,今年就曾前往被譽爲“中華文明之光,長江上游文明之源”的寶墩遺址開展了一場研學活動,深入瞭解寶墩遺址背後的內容,探源中華文明的起源。
新津中學副校長張豔霞認爲,實踐育人的一大要點,就是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相比小學段,中學段的孩子知識積累更多,思考能力更強,所以,我們就有意識地拓展了知識的廣度,引導他們做更深入的思考。”
對此,學校專門建立了“鄉土文化”研學校本課程,整個課程依託新津鄉土文化資源,採用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家校社聯動多維方式來進行。截止目前,已經形成了文化篇、自然篇、社會篇的鄉土文化研學課程三部曲。
另外,新津中學還在校園開設了文創作品展示區,用來展示學生們的各類文創作品,“這也是學以致用的一種無聲教育。”
結語:
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百年之前,教育家就曾有過完整的思考,“教育不是把人造成某一種器具,而是有着健壯體魄、健全人格的人。”
具體到當下而言,這句話其實呼應的正是從學科素養到綜合核心素養的全面轉變。這是教育應該遵循的最基本規律,也是教育人要守護的最核心價值——看見人,尊重人,成就人。
因爲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是最樸素的價值,卻也是最恆久的價值。教會孩子解決問題,遠比教會孩子學會考試更重要。唯有如此,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他們纔有直面的底氣和從容。
畢竟,教育不是工廠流水線的統一產品,不能走批量生產的道路。我們需要抓住人的個性特徵,因材施教。在深化因材施教的過程中,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利用豐富的資源,不斷提升育人品質,在紮實推動課程高質量發展中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