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教改下的遺毒──消失的學校(劉良升)
造飛機是許多人童年的夢,永達技術學院機械系航空組同學,在運動公園用自己造的模型飛機比賽,快樂的實現童年夢想。(汪美芳攝)
前一陣子,無意在網上看到「大學關廠──消失的永達師生」系列專文,讓這個作爲我們幾十年毗鄰而居的老街坊,並於2014年嘎然停辦的永達技術學院(成立於1967年)重新回到了我的視線之間,而她一路走來由盛而衰的過程也令人唏噓不已。
當我們全家在1969年從臺北搬到臺灣省最南端的屏東縣後,就落戶在距離永達技術學院前身「永達工業專科學校」(簡稱永達工專)1公里許不遠處的屏東市郊。當年整個屏東地區的高等院校,只有省立屏東農專,省立屏東師專,私立大仁藥專,私立美和護專,和私立永達工專五所專科學校,(原尚有一所私立婦嬰護專,後改名爲輔英護專,於1970年遷往高雄縣)。
由於教育資源的侷限,所以屏東子弟跨縣市外出就業讀書的情形相當常見,這5所在地專科學校提供屏東子弟一個便利的學習選擇,默默地耕耘奉獻,嘉惠地方良多。
永達工專草創初期的校長爲系出臺南望族的劉快治女士,她早年赴大陸廣州就讀大學,又負笈美國研究所深造,是南臺灣知名的教育家,她在屏東女中擔任校長10多年後,轉而執掌永達工專的重責大任,而她離開校長一職,又繼續擔任永達工專董事的職務直到離世,雖然在這個稍嫌閉塞的屏東農業縣興學實爲不易,然而她也延攬了不少仁人志士,和有意歸根的高級知識份子返鄉服務,誠屬難得。
猶記得當年,曾和就讀永達工專的小學同窗,相偕前往永達校園切磋球技,在汗水淋漓後還到學校附近的冰果室小憩,盡興縱橫於熱帶豔陽椰林間,好不快活!
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到了黃昏華燈初上時分,永達工專校園周邊車水馬龍,萬頭攢動,臨近各鄉鎮白天工作的勞工大衆,爲了達成他們求知升學的渴望,紛紛來到這南北跨幅超過100公里的屏東縣境唯一提供工程科系的教育殿堂進修,俾利獲得參加相關技術執照考試認證的資格,所以對於這些半工半讀的縣內子弟,永達工專夜間部不啻是首選也是唯一的最愛,更是下班後許多通勤族能夠抵達的極致,多少勤工儉學的傳奇每晚在這羣年華稍長的莘莘學子間上演着,而他們也扮演着那羣諦造臺灣經濟奇蹟幕後的小螺絲釘們。
1990年代起,臺灣教育當局鼓勵高等教育高度擴張,不但有多所新興學校覈準成立,原來的專科學校也紛紛升格爲技術學院,更大幅度地擴增系所及師生,永達工專也趁着這個勢頭於1998年升格爲永達技術學院,併購入校園附近農地,大興土木,大肆招兵買馬,校園內頓時聳立了多座新建的巍峨大樓。
可是1990年後期臺灣地區自然生育率的持續走低,造成21世紀伊始小學階段開始飽受「少子化」衝擊海嘯之到來,6年後又隨而席捲中等學府,終究勢不可擋地來到了高等院校,而私立院校由於沒有政府直接的奧援而首當其衝,學校財務的良窳更是直接與生源的供給息息相關。
此外當高等院校的入學錄取率由我等當年的近30%,爬升到這10多年來的100%,各校每年的招生缺額逐年擴大,嚴重影響部分學校之財務運作而產生資金的缺口,這時永達技術學院負面新聞也屢上報端,除了於2007年片面刪減教師們的研究費(視爲教師薪資所得的一部)。
後來情況越演越烈,永達校方竟積欠教職員工薪資數月,最終與同樣位於屏東縣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成立於2004年)在教育部核可下首先全面停止招生,吹起了熄燈號,這不但率先點出了臺灣高等教育潛在的危機,也正是至今共8所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關閉,還有一所停招訴訟中,整個臺灣「高等學校退場」之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起始。
永達技術學院退場後,連轉型都不成,面臨解散、清算。(本報資料照片)
撫今追昔,父親孺慕的教育長者劉快治校長(家父20餘歲時,曾追隨劉校長爲屏東女中數學科教員)在50年前篳路襤褸,草創永達工專,爾後父親年輕時的好搭檔陳慶懷先生,也接任永達校長一職戮力治學10多年,我的同窗摯友有就學永達者,兒時玩伴中也不乏有擔任永達技術學院電機系講師之人。
永達這個承載了我們家兩代人許多共同記憶的載體,2014年應聲而倒,走入塵封的歷史,不由得讓人感慨世事之無常,而最讓人惋惜的乃是永達技術學院夜間部過去造就了多少本地英才,那盛況已成絕響,而在地偏鄉高等教育的選擇匱乏,這纔是屏東縣某些有志工讀的青年們最大的缺憾啊!
(作者劉良升現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