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沉迷網路的背後 當心孩子看不見的心理危機
臨牀心理師許雅惠呼籲,暑假來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髮育尚未健全,要避免孩子沉迷網路。(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小均(化名)是重度網路沉迷患者,從小學六年級接觸網路後,國二時更日夜顛倒、不睡覺,整天沉迷於網路世界,甚至對同學有敵意。父母發覺不妙,於是帶他到臺北慈濟醫院就診,透過認知行爲治療,經過一年的治療,在升高一的那年戒除了網癮。
身心醫學科醫師評估小均出現失眠、憂鬱、焦慮情況,對他實施藥物治療外,也轉介給心理師治療。
臨牀心理師許雅惠發現小均覺得自己長期被忽略,加上成績不佳導致缺乏自信,選擇網路世界逃避現實。透過認知行爲治療,並聯合父母、學校老師,陪伴小均找到興趣與抒壓管道。
根據調查,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的盛行率約3.1%,較西方國家高,若以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盛行率來看,更高達20至30%,可見網路世界對青少年身心狀況的影響極大。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遊戲障礙症列爲精神疾病。電子產品的高強度聲光刺激易造成腦部不穩定,太早接觸電子產品的孩子容易因此影響生活,輕則失眠、重則情緒失調如:緊張、注意力不集中、對人有敵意等。
以臨牀心理的角度來看,網路成癮僅是青少年問題的冰山一角,找出讓孩子沉迷於網路,而逃避現實生活的原因。背後未被滿足、需要被協助的心理需求更該被注意。少年常見的心理需求如下:課業挫折、人際關係、同儕霸凌、家庭失去功能、低自尊、情緒困擾、衝動控制差、自我認同等。
心理師會藉由認知行爲治療,透過心理衡鑑來檢測個案目前情緒、人際、學習、性格等整體性評估,之後每一次療程確認其目前心理需求及未來期待。引導個案看到自己矛盾的狀況,以增加改變行爲的動機;適時教導放鬆與正念呼吸,以協助情緒調節。與個案討論可施行替代的正向行爲,鼓勵個案爲自己負責且願意改變動機。
臨牀治療是最後一道防線,網路成癮的預防要從小做起。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瞭解孩子的喜好,協助孩子探索各種的休閒活動,如:閱讀、音樂、運動、繪圖、舞蹈等,教導他們壓力調節的方式,長大遭遇壓力時,自然不會逃到網路世界裡。
許雅惠表示,透過上述方式協助個案改善過度使用網路的行爲,並發展出其他替代性活動,再協同周遭的人一起塑造有利的情境,纔能有效處理網路成癮的問題。
暑假來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髮育尚未健全,要避免孩子沉迷網路,可由家長陪同孩子規畫暑期活動,針對孩子個性適性安排,並擬定網路使用規範共同遵守,才能讓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