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古人如何拜年?獨特「唱喏」越多次代表越尊重

圖、文/李開周,摘自《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時報出版

民間怎樣拜年?

民間拜年當然沒有這麼麻煩。據司馬光居家雜儀》:「 賀冬至正旦六拜, 朔望四拜。」兒孫在家要經常向長輩請安,每月初一和十五磕四個頭,到了冬至和大年初一磕六個頭。磕頭的時候,不能光磕不說話,還要「唱喏」。什麼是唱喏?其實就是有禮貌的打招呼。

打個比方說,西門慶潘金蓮打招呼:「娘子別來無恙?」這就是唱喏。潘金蓮和西門慶打招呼:「大官人一向安好?」這也是唱喏。告狀的民女見了縣太爺,趴在地上磕頭,邊磕邊喊:「民婦大老爺磕頭了!」也屬於唱喏。

電影裡的太監見了慈禧,扯着公鴨高喊一聲「老佛爺吉祥」,同樣是唱喏。宋朝話本西山一窟鬼》裡的學生放學時候和私塾先生告別:「教授早早將息。」意思老師您早點兒休息,還是唱喏。包括老外見面隨口說一聲「Good morning.」或者「What's up?」,在宋朝都可以歸類到唱喏裡去。

拜年的唱喏還可以細分

問候的重複次數分,有「唱單喏」、「唱雙喏」和「唱三個喏」之別。譬如學生向老師問候「老師過年好」,只問候一句,叫唱單喏,連喊兩聲,是唱雙喏,如果像復讀機一樣連喊三聲「老師過年好」,就是唱三個喏。宋朝人認爲同一句問候語說得愈多遍,表示愈尊重,所以唱三個喏要比唱單喏禮敬得多。

按問候的內容語氣分,又能分成「唱喏」、「唱大喏」和「唱肥喏」。我們現代人拜年,普普通通一句「Happy new ye a r.」,只有客氣的意思,沒有敬重的意思,屬於「唱喏」;如果誠心誠意祝福某個小孩「食甜甜乎你快大漢」,不光客氣,而且發自肺腑,那就叫「唱大喏」;假如見了多年不見的親友,情不自禁撲過去擁抱,邊擁抱邊說「我想死你了」,就相當於宋朝人「唱肥喏」的層次和意境了。

磕頭唱喏是晚輩給長輩拜年的規矩,如果是平輩之間互相拜年,就無需磕頭了,只需要作揖或者「叉手」就行了。叉手可不是指十指交叉,而是用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去抓右手大拇指,將左手大拇指高高翹起來,再將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向左下方平平伸開。兩隻手這樣交叉以後,還要懸在胸口,但是不能貼身,要和前胸保持一點距離,好像是護住心口一樣,這樣的禮節就是叉手。

叉手是宋朝男士陌生人見面時常用的禮節,該禮節比作揖要輕一些,比磕頭就更輕了。百姓官員要磕頭,晚輩見長輩要作揖,而在摸不清對方身分輩分之前,叉手是最安全的行禮方式,既能表示客氣和尊重,又不會顯得過於客氣和尊重。

當然,叉手的時候也要唱喏。比如說宋朝兩個平輩論交的年輕人在大年初一那天碰了面,他們會停住腳,隔着兩、三尺的距離相向而立,互相和對方叉手,邊叉手邊說「過年好」。

上班、上課超級悶,好想旅遊去?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帶你一起鍵盤旅遊→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