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文/中共修訂後的國防法能嚇到誰?
12月26日,中共主席習近平通過簽發主席令,正式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當天修訂通過。
修訂《國防法》 劍指臺美 修訂後的《國防法》在第二條中加上了「分裂」以及「發展利益」這兩個概念,變爲「國家爲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和分裂,保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安全和發展利益所進行的活動。」
中共《國防法》中,在第四條表示要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武裝力量。」第47條更是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安全和發展利益遭受威脅時,國家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進行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
▲中國部署的東風26飛彈,一般被認爲是對抗美軍的航艦打擊羣。(圖/中國國防部)
明眼人一看便知,第二條所謂:「國家爲防備和抵抗侵略」是針對美國,「制止武裝顛覆和分裂」是針對以臺灣爲首,包含港獨、疆獨、藏獨等異議者,第47條更露骨的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安全和發展利益遭受威脅時,國家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進行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總動員是武裝對抗美國,局部動員是實施武力犯臺。
▲2020一整年,中共軍機頻繁繞臺。(圖/國防部提供)
2020一整年,共軍對臺威脅步步緊逼,國軍的有力迴應從不示弱,而美國機艦通過臺灣海峽,進出南海,與印度澳洲雙航母軍演,在緊鄰南海的菲律賓海,航母打擊羣海空連續實彈操演。
川普宣稱17倍音速的極音速飛彈完成作戰測試,重啓第一艦隊至印度洋,與第七艦隊相互呼應,電戰偵察機多次貼近大陸海岸線飛行,等等故意直踩共軍底線的軍事行動,再再打臉自認天下無敵的中共,因此在修訂的國防法中,明確針對美國提出警告。
中國真敢對美「動武」?
中共若對美動武,必將以彈道飛彈攻擊爲主,美軍海上航母,美國西岸大城市,都將是攻擊目標。共軍宣稱美軍航母殺手的東風系列飛彈,迄今仍拿不出可信證據,說明是有效的航母殺手。
而美軍的預警衛星,在彈道飛彈爬升階段就能偵獲,美軍航母打擊羣作戰系統,一分鐘之內完成:飛彈落點解算、電戰干擾準備、標準三型飛彈攔截、航母加速規避等反制彈道飛彈攻擊的準備;而美軍印度太平洋指揮部亦是立即完成反擊共軍準備,美軍在黃海、東海,全年均有相當數量攻擊潛艦潛航備戰,只要一聲令下,即可以大量潛射反艦飛彈與巡弋飛彈,對中共關鍵目標進行攻擊。
中共若以洲際彈道飛彈攻擊美國本土,其獲得成功機率相當低,美國在冷戰時期,爲防止前蘇聯洲際彈道飛彈攻擊,就編列龐大國防預算,建構美國本土洲際彈道飛彈防禦攔截網。
美國的國家飛彈防禦(United States national missile defense)是用整個國家範圍,抵擋外來的洲際彈道飛彈的反彈道飛彈系統,目前稱爲「陸基中途防禦系統」,入侵的洲際彈道飛彈,會被多層次防空飛彈攔截,以及長程雷射光能攔截。在彈道飛彈爬升階段,飛行過程,以及重返大氣層階段,均有能力攔截來襲彈道飛彈。
2020年11月,依據美國海軍新聞(Naval News)報導:在夏威夷附近地區的一次反彈道飛彈測試中,美國飛彈防禦局(MDA)和裝備有「神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BMD)的美軍驅逐艦,成功攔截洲際彈道飛彈(ICBM)。
現在的薩德系統(THAAD)就是陸基攔截彈道飛彈的系統,主要針對已經從大氣層上方再次進入大氣層階段、末段航程的彈道飛彈,進行偵測與攔截,同時也是相當犀利的防空飛彈,堪稱敵機的致命殺手。
薩德具備比海基標準三型飛彈更大的攔截能力,增強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和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功能,薩德飛彈採用推力偏向彈頭,以每秒2,500公尺速度飛向目標予以擊毀,薩德飛彈有紅外線感應裝置,有效修正終端攻擊。
▲美軍過去曾成功以「薩德」攔截中程導彈。(圖/路透社)
薩德亦具有搜索追蹤系統,是車載的AN/TPY-2雷達,具備兩種作戰模式,一種可以在彈道飛彈上升時檢測彈道飛彈,另一種可以攔截彈道飛彈高速下擊的彈頭。這種雷達使用X波段探測來襲飛彈,雷達探測距離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因此在佈署南韓之時,令中共跳腳而提出嚴重抗議。
國軍在積極戰備指導下,以制空/制海/反登陸爲依歸,因戰域受限,敵軍無法大規模蜂擁來襲,只能逐次投入兵力,國軍就在保存戰力狀況下,以四度空間先進戰力,逐次殲滅來犯之敵,我們有信心、有充足戰力保護國家安全。
而美國在軍事科技上領先共軍30年,共軍在進步,美軍在原有基礎上進步更快,美軍所有武器系統,均經由嚴格公開作戰測試,共軍從不向各界公開作戰測試,僅公佈誇大的官媒文宣資料。
號稱地表最強的「東風猛士」野戰車,被印軍在邊境對峙時,扔石頭就砸穿了,在美國之音報導下,算是丟人現眼啦!其他的武器裝備,是否經得起戰場嚴苛考驗,是個疑問!共軍作戰經驗遠不如美國,如果真的與美國兵戎相見,後果如何,相信明白的人自有定見。
熱門點閱》
► 2020回顧》殷乃平/疫情加速全球經濟「重組」 臺灣未來定位何在?
► 2020回顧》吳昆玉/《恐懼的總和》與「鋼索上的蔡總統」
► 2020回顧》林祖嘉/疫情重挫全球消費 經濟前景遍佈荊棘
► 2021展望》趙春山/可期待臺美經貿深化 美促臺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