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去臺灣餐廳已成最後倔強,到底還要我怎樣!

兩岸徵文

近日在某臺灣火鍋餐廳與一位長期看我公衆號的大陸友人約飯,我倆聊人生、聊理想、聊着買不起的房價看不起的大病吃不起的某家亮馬河畔高級餐廳。

同爲北漂打工人,一切本是如此和諧,直到他講起臺灣。

「我以前也在臺灣交換過,我們這代都記得過去在豆瓣兩岸網友快樂聊天瞎扯淡的日子,我們也都回味過去兩岸年輕人能一起愉快論政治談未來的日子。但現在這情況啊,連我都開始很討厭臺灣了。」

我喝口湯、吃塊肉,情真意切地說,這位親愛的大哥,我到大陸九年了,跟二三十年的臺商相比不算久,跟一兩年的臺生相比經驗頗豐。

我謹代表我個人,不代表任何人及羣體,講一些非常主觀的話吧!

在臺灣那年剛對大陸萌生興趣,一時興起殺去天涯,那時的天涯對臺灣已頗有嘴砲之風,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某次看到一大陸網友的帖子「臺灣找小姐,價格與泰國無異」,秉持兩岸交流精神,就將臺灣市場上各類型小姐價碼研究一番,興致沖沖地寫了一則充滿數據的長留言,」綜合以上數據,就算經濟差,臺灣小姐價格還是遠高於泰國「。

滿腔熱血換到對方一句,「臺灣人真有優越感,小姐價碼也能比。」

大陸人怎這樣啊!那時兩岸蜜月期,臺灣學生提起對岸沒有今日之牙癢癢,頂多是「那裡有珍珠奶茶嗎」。臺灣小菜鳥就這樣心理陰影。後來一位天涯路人不忍心,帶我進入了豆瓣。

收拾行李到北京之前,與友人分別莫不過離情依依,我寒暑假就會回臺灣啦,我會找到方法繼續上facebook的,保持聯繫啊!

我好捨不得臺灣啊嚶嚶嚶!

甫入北京第一年,各色飯館吃個遍,吃的肚皮圓滾滾,回頭不忘找同學吐槽一片:這個太油那個太鹹生魚片又不新鮮!

到了北京第二年,大陸朋友一大片,午夜入睡仍不時夢迴臺北,還記得過一段時間問候昔日閨蜜「我安,君安否?想念臺北,想念你們。」

入了北京第三年,開始工作,忙忙碌碌,若碰上傻逼老闆就會死去活來,也因此跟臺灣朋友保持了聯繫。有時感到委屈,吐槽大約是「我的上海主管怎麼怎麼樣/我感覺大陸職場怎樣怎樣/我覺得他們這裡的公司制度怎樣怎樣」。

而臺灣朋友也會不斷反覆「其實臺灣也這樣/資本家嘛都這樣/其實我感覺華人社會都這樣」。

進入北京第四年,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上完班喝着小酒聽着隔壁桌北方男人侃大山,猛地拍案:欸,有多久沒有跟臺灣的那個誰誰誰聯繫了?

上一次聯繫那個臺灣朋友是什麼時候啊?

再到北京第五年,跟臺灣朋友大約剩下逢年過節發句例行問候。

有時對方客套性地跟你多聊幾句,結果你脫口而出地糾正對方「你剛纔講的那個現象,其實只發生在比較偏遠的地方,沿海的城市其實還好。就算是城市,杭州和北京也差別很大,所以很多時候不能以偏概全。」

說完了還順手給對方轉發一篇公衆號。

又在北京五到十年,大概會出現以下現象。

最近一次聯繫的臺灣人,第一是在大陸的臺灣圈子朋友,第二是你媽。

在臺灣的臺灣朋友,基本就存在於「過年了,又回臺灣找朋友們吃喝了,好開心喔」的朋友圈中。

臺灣家人跟你講高端疫苗如何如何,你一臉蒙逼。看到朋友圈的雙減政策,立刻煞有其事地轉發,儘管你不在教育業,更不想生個熊孩子。

不止你發現自己現在想法不像時下臺灣人,不止你的臺灣朋友用臺灣腔認真表示「你現在好棕國喔」,就算是你媽,竟然在聊天時也脫口而出「欸』你們大陸』現在入如何如何」。

當然,你還是個臺灣人,只是這「臺灣成分」似乎越來越稀薄。

你或許有加入臺灣圈子,但臺灣圈子的家長們也爲了北京學區房哀嚎一片,或正憤怒地評價雙減政策。

臺灣圈子的朋友是你的靈魂伴侶,妳倆會在刷到臺灣新聞的時候不約而同停頓一下,「等等,現在的國民黨主席是誰來者...喔喔是江啓臣!江啓臣!」

臺灣朋友覺得你是大陸人,你感覺自己最臺灣的地方就剩下臺灣胃,北京的海鮮真不好吃啊!你「最臺灣」的時候,就是帶着大陸友人走進湊湊火鍋,拉着朋友不可一世地吹牛逼:這是臺灣火鍋店喔,很好吃吧很好吃吧,臺灣人真會開餐廳!

在大陸多年,你與大陸朋友擼串暢談中美關係與雄安新區,但被問到臺灣現在最火的小鮮肉是誰你會非常蒙逼。

你的工作人脈九成是大陸朋友以及大陸朋友的朋友,你甚至認爲與大陸朋友聊天比與在臺灣的閨蜜聊天更暢所欲言、不必多想。

偶爾也有無處安放的鄉愁,午夜夢迴也會想起臺北的老母與可愛的老狗。唯有臺灣餐廳能讓你想起一點臺灣味,以及一點「嗯,我果然還是臺灣人」的肯定。

去臺灣餐廳,已成了最後的倔強。

(以上這些演化過程,純屬參考,依據你碰到的大陸朋友素質、你是否有找大陸對像、是否在北京養娃養貓而有所改變。)

於是,當你的大陸朋友們問你,爲什麼臺灣人「總是」在大陸一邊工作賺錢、一邊在臉書留言噴大陸,你們臺灣人怎麼搞的!你到底是不是雙面人!

你回想自己過去數年的所作所爲,大概會有幾個想法。

我又不是雙面人!我臉書都三百年沒上了!

那種人就是工作量不飽和,我忙死了,哪有時間這樣搞,你來問我幹嘛!

去臺灣餐廳已成爲最後的倔強,你還要我怎樣啦!

新關注的朋友們好,不要懷疑,我只有在寫文章時以臺灣人自居,其餘時候在我大陸同事眼中我就是與他們一毛一樣的北漂民工。

如果你在現實中與我小聊三句,你未必能感受出我是臺灣人,頂多就是普通話偶爾花不好的南方鄉親。

而你現在看我的公衆號文章許多政治,但我也是個半路出家的僞政治人。

最一開始寫的「臺北女孩看大陸」,嬉笑怒罵、天真可愛,一則那時年輕,二則那時兩岸的政府都倡導兩岸相互理解,豆瓣讀者大多包容。

開始談很多政治,並嘗試分析臺灣社會的統獨、反中現象、「中國情結」等,與其說是長大和職業選擇,不如說是我感覺自己被大環境、被整個歷史推着走。

過去寫臺北女孩看大陸,吸引了一些對臺灣嚮往的人(還有少數民國粉),後來「轉型」寫臺灣政治經濟大環境下臺灣青年的無奈、到大陸的心情等,少數老讀者有些不諒解聲音,認爲太親中(或是親共)。

以前剛上豆瓣,常看見吹臺灣的言論,吹得我有點嬌羞,現在則是罵得我非常忐忑。那些過去質疑太親中/親共的聲音,沒有多久,就被廣大批評臺灣的淹沒。

結果我又變成「自以爲中庸其實是騎牆派」。哎喲真是的。

同時非常多在大陸的臺灣自媒體作者開始表態「愛黨愛國」,我也有關注其中一些人,確實非常有才能、很會表達,但我本身是寫作者,我認爲就因爲現在兩岸很對立、大陸對臺灣很不爽,我們在大陸的臺灣人更該做好「與大陸同胞交流」這門功課。

我想跟大陸朋友溝通,解釋臺灣,比如臺灣民衆爲什麼「井蛙」、年輕一代何以「在追中星中反中」。但我的寫法,明顯不是傳統寫兩岸的臺灣人,在現在的時代,我認爲兩岸相關文章要被更多人接受、理解,就不能如臺北女孩看大陸時那麼「臺灣」,特別是當涉及政治。

很多臺灣學者雖然懂大陸,但語氣和寫法在提及大陸社會、政治時難免有些「紐約時報」。只要大陸朋友看到「外來者高高在上」的味道,就根本不想看了。

我不斷自勉,也自認接地氣。但近年有些時候,還是有點驚嚇。

如今每次哪個臺灣明星出事,就會有不少人高唱「如果不明確表態的臺灣藝人,都是臺獨」。大陸政府對臺有明確紅線,但在網絡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紅線,而且還各有標準。

比如以前某篇文章,我提到(曾經)喜歡的龍應臺,犯傻地順手加了倆字「先生」,這下可了不得,被不只一條留言質問立場問題。

在此澄清,龍應臺稱不上先生,而且我也很喜歡看兔主席「先生」。

而就在最近,我身邊一個超級跟大陸友好、瞭解大陸的偏統派臺灣朋友,也被莫名舉報臺獨,舉報者仔細分析其過往文章,一有任何可延伸空間就貼臺獨標籤,搞得我頭髮又多掉了三撮。

老天啊,繼996、學區房之後,「舉報臺獨」竟然成爲第三個內卷領域!

再過幾天,是我生日,也是我來北京第九年、將正式邁入第十年的時期。

近期雖然多有糟心,但我成年後最美好的回憶,大抵都發生在北京。比如第一次深切發現自己與「新聞上的對岸人民」原來許多想法相差不遠,比如我找到了感覺可以終身熱血的事業、一羣聽我嘴碎政治的小夥伴。

比如我在這裡,確實感受到時代滾滾變動,五年一大變,未來不可預期、又如此有意思。身在「中美衝突」第一線,明知有不少挑戰、但又相信會更好,而不是隻從新聞上看到,這都是到北京長居後的新體驗。

我身邊的臺灣人,彼此不互問政治認同與立場。但我看到的是,這些年來大家都貢獻自己的所長所學,數年如一日。

許多人會說,這跟臺灣人去日本住、融入那裡是不是一樣?且不說政治問題,這說法完全低估了兩岸在文化、生活、個性、日常交往、方方面面的類似情況,長期下來,融入程度根本無法比擬。

寫這篇文章,是近期兩岸戾氣太多。而我這個超級標準的臺灣北漂,深怕打擊範圍太大,於是站出來,挺起胸膛,不想把聲音讓給極端!

曾幾何時,喜歡臺灣和喜歡中國大陸,在兩岸都成爲對立的存在,但在大陸的多數臺灣「忙忙衆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身體力行這一點。

臺灣圈子諸人,偶爾也會因爲臺灣人身份碰上一些不愉快的意外,但我身邊的人都會自嘲「想想在臺灣的大陸人,我們很好啦」。偶爾也有留言訓我,「我們現實中對臺灣人夠好了」,確實如此啦。

謝謝諸位的忍讓、包容。即將三十二歲的臺北女孩(對我就是稱自己女孩,怎樣),跟大家一鞠躬!(郭雪筠/臺北女孩)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