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家/備受矚目的第18屆三中全會

▲隨着習、李兩人調結構核心思維轉向「惠民生、促改革」,讓外界冀望三中全會能端出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轉型體制改革規畫。但如斯龐大的國家機器要如何「轉順、轉好」,着實是高難度的試驗。

【文/樑國源、攝影/陳鴻文、圖片提供/法新社達志影像

旋即到來的中國共產黨第18屆中央委員會第3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三中全會),讓北京籠罩在一股革新的期待中。照慣例,每屆中央委員會在5年任期內,共計召開7次中全會。而自第13屆全國黨代表大會後,此項制度被納入黨章,明文規定會議每年至少舉行一次。而此次三中全會的主要議題,涵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工作報告及深化改革的規畫等。

三中全會 揭開關鍵改革序幕

回顧中共黨史,一些具有轉折性的經濟發展決策,常於各屆的三中全會上決議並公佈。例如1978年12月第11屆三中全會即被認爲是中共中央的指導思想,由階級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的關鍵會議。自此,中國大陸逐漸形成以鄧小平爲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體制,並開始走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道路。」

1984年10月的第12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由農村走向城市的改革,以及在國營企業中實行廠長負責制等改變企業領導體制的概念,啓動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也播下市場經濟體制的種子,更對促進經濟改革和之後3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至於1993年11月第14屆三中全會更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只大幅提升市場體制在總體經濟中對資源配置重要性外,也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經營機制,並建立出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促成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朝向市場化邁出一大步。

本次(第18屆)三中全會之所以受到各界矚目,除了歷屆會議中常有重大經濟發展方向調整及制度鬆綁革新外,今年3月接任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前亦多次公開表達釋放改革紅利與經濟結構調整的決心。

屢表決心 習、李揭櫫改革藍圖

細數習、李上任至今的重要談話,處處藏着中國大陸社經制度改革工程的身影。先是習近平於2012年第18屆全國黨代表大會發表演說時,強調「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着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之後,在2013年3月的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習近平進一步表示:「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創新驅動發展力度。」易言之,習近平兩次談話的背後,涵納諸多根本性的制度鬆綁、社福條件的提高、城鎮化建設與生活條件的升級,可見本屆三中全會前,中國大陸領導人的核心思維已逐漸轉向「惠民生、促改革」的經濟結構調整。

再者,本身具有改革派形象且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克強,對於中國當前經濟結構的問題及不可持續性有深刻認知。他所提出的「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在着重「不擴大刺激政策」、「去槓桿化」等層面外,亦強調「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認爲「改革是最大紅利」。此外,針對中國大陸經濟的現狀,他也表達加快經濟轉型必須依靠「新四化」,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動。

由於習、李接班後即不斷加快政府、金融市場、產業等多方面的經濟改革腳步,這些作爲也讓各界深切期待本屆三中全會,將會爲中國大陸深化改革的方向與具體內涵定調。

小步快走 求變亦求穩的策略

衆所周知,中國大陸的經濟正面臨改革的關鍵時刻

【樑國源】現職: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學歷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博士、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公共政策及管理學碩士經歷: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系訪問學者

※ 精彩全文,詳見《臺灣銀行家11月號》。※ 本文由財團法人臺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